《中国教育网络》: 目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处于进一步完善“单个应用”并同时向“数据互通”过渡的阶段,同时,适时启动“流程再造”,请问西南大学已经实现了哪些业务的管理信息化?今后如何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并运用新技术推动高校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以支持校务决策?
丁忠民:目前,西南大学已建成的应用系统共有30多个,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研究生管理、人事管理等应用,已接入共享数据库的应用系统占总量的1/3。通过共享数据库的建设,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整合、交换、共享的数据体系,为实现流程再造、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化工作绝不是对传统工作流程的模拟,要想提高效率,必须打破陈规、重塑流程,这也将是我校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
《中国教育网络》:西南大学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方面如何适应跨校区甚至校内校外的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的需求?
丁忠民:我校在重庆本地和西南片区积极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开展校际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
2011年,我校加入重庆市大学联盟,以资源开放和共享为前提,向各成员高校本科学生提供辅修及双学位教育课程,实现学分互认,联合颁发学位证书。
为了更好地联合地区优势资源培养师范生,由我校牵头与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等西南地区的20多所高师院校建立西南地区教师教育协作会。凝聚西南地区教师教育研究力量,加强师范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实现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赢,力争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做优、做精,争取达到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
这两项工作是我校开展校际合作、资源开放共享的良好开端,接下来我们还将在更大范围内开放资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
《中国教育网络》:在十二五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中,您将以什么样的思路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工作有哪几个方面?
丁忠民: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而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与教学的融合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我校信息化工作一定会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工作,着眼长远,前瞻部署,需求导向,注重实效。也就是说,在部署信息化工作时,眼光一定要看得远,要结合当前现状和未来发展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同时,要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一个能够为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带来高效和便捷的系统,一定会受到师生的支持和喜欢。“建”是为了“用”,“用”是为了更好地“建”,这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这一点在我们实施学生学费收缴系统项目中得到很好的验证。事实证明信息化的手段为我们的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全校的师生都深切体会到信息化实实在在的好处,这让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教师也倍受鼓舞。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的迎新系统、离校系统,很快就得到师生的认可和推广。
这使我们认识到,使用者的认可以及不断变化的需求是我们推进信息化的最大动力。通过倾听使用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以此促进各类应用不断地优化提升,这样的良性循环一定会让信息化的道路越走越宽。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着手建立八大应用平台,包括:高水平网络设施平台、校园云计算平台、基础应用支撑平台、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平台、科研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化校园服务平台、建设物联网应用平台。通过这八大平台的建设,西南大学信息化工作必将掀起新一轮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