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学生集体自杀 暴露学校教育急功近利

2011年07月29日    来源:万家资讯    

w        据媒体报道,这起集体自杀的原因是8名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被所在学校下达“逐出令”,并将开除学籍。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摇篮,能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完成学业,并拿到结业证,基本上就拿到了迈进中国音乐学院的通行证。这点不仅家长学生们清楚,学校更是心知肚明。因此,上这所学校,成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梦想,当然,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淘汰率更高得吓人。

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学生手册规定:本学期15门功课中,超过三分之一不及格的学生将会被劝退。本学期结束时,8名学生因五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而被“正法”。不设补考,宽进严出,单纯维护金字招牌而不重视学生心理疏导最终将孩子们逼到想“自杀”的地步。8名学生的集体自杀充分暴露出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

         事情发生后,有人认为,8名学生考试没考好就自寻短见,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而家人没能及时开导才是他们选择自杀的原因。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只看到了表面,没有探究孩子们自杀背后学校应试教育的危害性。

        我们应看到,在学校这种末位淘汰,没有任何补考改过机会的巨大压力下,别说十多岁的孩子,就是成年人又有多少能泰然处之?在孩子眼里,开除学籍就意味着上不了梦寐以求的音乐学院,成不了音乐家,甚至找不到一份较好的工作。他们也许因为贪玩而忽略了功课,也许是因学校考核太过严格,本身基础比较差而被学校淘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次考试没考好,下次再努力,很可能会成为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一个不给学生后路,只知道应试教育的培养机制本身就不是一个健康、合理的机制,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除了能培养出应付考试的“高手”外,很难让人想象出它还能有其他作用。

        高中阶段是孩子身体和心理的重要成长期,也是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期。如果学校过于强调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们的特长和音乐潜质,即使选拔出来的学生考进音乐学院,但又如何能保证他们成为未来的音乐大家呢?

        古往今来,无数音乐大师之所以成名,并非都擅长考试,而是因为他们音乐的天赋和对音乐近乎痴狂的潜质得到了保留和发挥,没被应试教育扼杀。

        著名小提琴大师大卫.奥格威曾因“每次考试自己都不及格”而辍学,但最后凭借自己的音乐天赋和后天的努力成为享誉中外的音乐大师。“钢琴之王”李斯特上中学时也曾因为成绩不好而苦恼,但学校并未因此而开除他,相反他的老师却非常宽容地对待这位音乐偏才。最终,李斯特成就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并为世人留下了著名的《浮士德交响乐》《匈牙利狂想曲》《但丁神曲》等。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作为培养未来音乐大师的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应注重学生音乐方面的潜质,对那些一时文化课没有考好的天才、偏才要抱有宽容之心,拥有伯乐之胸怀,而不是千篇一律,让考试成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可以不同,但是对于尚未成年的学生,学生退学应该是件严肃的事情,对于差生不能“一退了之”。通常学校让学生退学都应先和家长沟通,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要考虑学生退学后该怎么办,因为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

        避免悲剧发生,唯有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陈旧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制定更科学、人性、合理的培养模式,而应试教育的魔咒一天不除,孩子们心灵上的阴影就不会散去。也许今天有8位学生喝药自杀,或许明天仍会有其他学生重蹈覆辙。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2/2
责任编辑: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