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未来艺术长什么样

2012年02月29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旅美艺术家陈小文近年亦致力于新媒体创作观的研究,他认为新媒体艺术会对中国的艺术教育构成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艺术教材和授课套路,都是以一些既成的艺术教学理论为原型的,新媒体艺术方面几乎没能形成一个十分完整、系统的理论,因此,一套能够匹配新媒体艺术时代的教案、理论和教学模式应当被建立起来,而这个教育模式肯定也不是照本宣科的,而是带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
  
  老艺术家未必要从“新媒体创作”中彻底退出
  
  作为当代艺坛的新锐力量,许多“80后”艺术家亦加入到新媒体创作的大军中。从小深受各种电子媒介熏陶、熟练应用数码工具的他们,在高科技为载体的艺术创作上似乎具有天然的优势。正如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所说,成长于“数码时代”的“80后”艺术家可谓占尽了新媒体艺术的光。
  
  但是,这场新媒体艺术盛宴,就一定是新生代的天下,一定写着“老年人免进”吗?从传统途径中成名的中生代艺术家、老一辈艺术家如何能在新媒体艺术浪潮中谋求一席之地?诚如孙振华所说,在“新媒体艺术”诞生的初期,实际上并非“年轻人”当道:“新媒体创作的‘始作俑者’并不是新锐年轻艺术家,而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部分观念前卫、思想敏锐的资深艺术家。”这批人率先奉上前卫尝试,后来才是由更年轻的70、80后群体前来接力。孙振华的话,实际上道出一种可能,老一辈艺术家完全可能突破创作观念、创作手段的局限性,成为参与多媒体创作的核心力量。
  
  “一些年纪较大的艺术家,早就受到了‘多媒体艺术’的熏陶。”孙振华提出,老一辈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上并不一定是“天然劣势”,从理论上来说,新媒体艺术并没有给资深传统艺术家奉上“闭门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2/2
责任编辑:陈静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