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学理论 > 正文

用心理学原理指导音乐教学方法

2009年07月02日    来源:    

七、诱发学生的美感

    近年来,我在初中试行了唱歌、器乐、欣赏相偕并重的的三分制教学后,感到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得很快。例如器乐进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兴趣,解决了学生在变声期少唱多练的矛盾,同时,学生的识谱能力得以加强,音准概念提高了,他们能进行无伴奏的二部视唱练习,就是最大的进步,另外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节奏训练后,尤其是结合教材内容的节奏训练,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同时也促进了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等各种优点。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将有更多的时间能用于深化教材内容,有重点地从歌曲感情上去培养、启发学生美的感知。

    如在教授《我们的星期天》(二部合唱)一歌时,根据歌曲中出现了两种节拍的特点,在学生学习了变换拍子的定义后,结合歌曲内容进行了分析,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这首歌第一乐段用二拍子,而第二乐段则要用四拍子呢?如果不换节拍好不好?”

    学生随着我的启迪而展开思维并想象,他们从歌曲的情感与演唱的情绪上回答了我的问题:

   “第一乐段好似描绘我们结伴郊游,边走边唱活泼愉快,节奏鲜明,所以用二拍子演唱比较好。第二乐段好似描绘我们已经来到湖边,来到山上,眺望祖国美好的河山,尽情地欣赏,心情舒畅。因此,用四拍子演唱才能表达出优美舒展、亲切的感情。

    通过分析,学生在演唱时就能注意到前后两个乐段情感的变化,从而使歌声充满了真挚的感情。

    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同样贯穿于节奏乐器的使用上,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使用打击乐中,发展创造力,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节奏乐器,设计出各种不同节拍的敲击点和节奏型,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样学生学习劲头大,都纷纷跃跃欲试,我则分别帮助他们提高解决技巧问题,以达到他们所向往的要求。

    虽然,培养音乐兴趣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调动音乐的欣赏,创造优美的欣赏环境和气氛,使学生自然地置身于美的感觉,欣赏和陶冶之中,我认为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专题音乐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有关器乐曲或声乐曲欣赏外,还应该注意通过学生自己的演唱、演奏----即他们对作品的再创造而达到提高分别良莠能力目的。某些乐曲,加上领唱,配乐朗诵,从而培养学生即兴朗诵,即兴配乐能力,这样,艺术的魅力诱发了学生的美感,又培养了学生对音乐欣赏兴趣,让师生们共同地享受艺术的美。

八、音乐课注重形象教学

    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它用各种有规律的组合音响,在一定的时间内去引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以达到作者所想得到的预定效果。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是以抽象的语音作约释,去引导学生对一部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兴趣,那是远远不够的。

    把作品要反映的内容用彩色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给他们一个具体的,多彩多姿的形象,以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尽快地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形象教学的方式很多,虽然音乐本身就在塑造形象,当然它不仅限于景色风物的描写,语言描绘也能塑造形象,那是文字形象,但是最直接最明了的莫过于造型丰富的画面了,如果我们能在教室中把音乐配上内容相应的画面,那你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试想一下,本身富有描写性的管弦小品,配上几幅色彩浑厚的油画,发人联想:一曲江南丝竹乐配上与内容有关的几幅清晰、明亮的国画;一首《龟兔赛跑》的乐曲配上几幅有趣的动物画,那会给音乐课增添多少色彩和乐趣。

    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制作一些简要彩色挂图或者幻灯片配合音乐教学。另外还可以结合电影、舞蹈、戏剧表演、自然景色等,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直观感,从启迪他们心灵中微弱的音乐艺术火花,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又能使孩子们能受到形式更完美、视野更宽阔、形象更生动的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生活联想能力,逐步养成“闻乐而思”良好的音乐兴趣。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多种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和独立学习能力,才能使他们的音乐兴趣得到稳步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2/2
责任编辑:admin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