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扬琴曲《林冲夜奔》演奏要求
“愤慨”的慢板是一段抒情性的音乐,它和一般抒情段落的不同之处是:音乐描述着林冲身负不白之冤,英雄无用武之地,悲痛而又无奈的心情。演奏必须有古典的韵味,虽慢却不能拖沓松散,轮奏的音色要凝重浑厚,保持稳定深沉的呼吸。反竹在高音区的模仿,要奏得纤细、遥远,似乎心灵深处的痛苦萦绕不去。
转到F调时,同样的主题在新的调性中展现,在感情表达上似乎是在困惑中换了一个思路,高低不同的旋律是不同思绪的徘徊。演奏时两个音乐线条要清晰,各自有不同的情绪和呼吸,在这段乐曲中出现了“摘音”,“摘音”是用左手大指、食指捏紧“7”音的琴弦,右手用琴竹尾在离琴码三公分处拨奏这根弦,发出“锝”的清脆音响,这是戏曲中“板”的音响的模拟,这里用来表达思索和犹疑是很妥当的,有很强的表情性,演奏时要特别注意音色与情感的一致。
“夜奔”:这一段开始的滑拨,是在琴左边“山口”外侧非发音位置上的“刮奏”,是一种“效果音响”,但并不是无表现目的,它是音乐陈述中的一个转折,演奏时切忌盲目“刮弦”,要顺势自然地在弦面“轻轻划过”,(上滑时稍快,下滑时减慢)要有“寒风萧萧”的感受。借此转换情绪进入下面的小快板。
进入“夜奔”,林冲已是义无反顾了,“小快板”的音乐主题,表达了这种坚定的信心,弹奏时应该略用臂力,演奏要有弹性有力度。这里的低音多半是“一拍一音”的稳定进行与“一拍两音”的下行进行,和上面声部相交错,要把握住这种“你松我紧”的格局,奏得紧凑而肯定。
第92小节开始转G调以后的乐段,是很有传统戏曲味的音乐,短句子里有“衔尾”式的“领”与“合”,前面的落音就是后面的节奏重复音,看似简单却很有效果,加上戏曲打击乐器的伴奏,微妙微俏地描绘出林冲连夜奔赴梁山的“场景”:决心已定,前途未卜,有几分兴奋,又有几分忐忑,在这种规定情景下,速度的处理必须如谱面要求的那样:弱起、慢起。随着音乐的走势越来越快,越来越强,每一小节的重音在“弱位”上,这个重音要顺着音乐的进行加以强调,表达其兴奋和不安的心情。
“夜奔”的第三个小段,这第一段的“再现”,用四连音的方式构成了戏曲中“紧打慢唱”的效果,顿挫强烈的乐句要求有敏锐的节奏感,像京剧演员唱“垛板”那样,把“半拍起”奏得干净利落。乐句中的长音运用了扬琴特有的“衬音”技法,与打击乐丝丝入扣的节奏相结合,风格浓郁情绪紧凑。
“风雪”是一个情景交融的乐段,简短的主题乐句和大量的半音进行,表达了风雪交加的环境和人物内心的兴奋紧张,力度变化复杂又要衔接自然,演奏上必须熟练自如,不能有半点模糊之处。
在这一乐段中(257小节),力度要从前面的强烈减至PP,减弱时要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不留痕迹地进入下面的“摇拨”。如处理不好,摇拨就会显得是一种孤立的单纯“技巧”,在此,演奏者心中不能留下表现的“空白”,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瞬间,迅速带上滑音指套,右手琴竹倒转,用竹尾在高音码左边第一音位上摇拨设定的音,摇拨时左手用滑音指套由低向高连续多次按音滑抹,一次比一次紧凑、尖锐,力度与速度不断加强加快,衔接着前面的风雪漫天的感觉,并把这种情绪推到高潮。在定音鼓进入时鼓声的掩盖下,演奏者迅速换上双音琴竹准备进入第四段的演奏。在这样技巧性很强的段落,更要注意乐曲的表现,一定要把技术的熟练应用和乐曲的表达紧紧地结合起来,要知道,没有熟练的技术就谈不上表现,而单纯的技术是不会有音乐感染力的。
“上山”的音乐与第一段有直接关系,在音乐结构上属于“再现”。音乐作品中的“再现”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是以崭新的面目展示主题内涵的段落。双音琴竹的音量、广板的开阔加上打击乐的气势,使得音乐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色彩。
全曲的尾声也是在浓重的戏曲音乐色彩中进行的,要很好地感觉到打击乐与自己演奏的结合,铿锵有力,收束在辉煌激情的高潮之中。
中国扬琴是一件正在发展和完善的乐器,与其他有深厚传统和众多演奏曲目的民族乐器相比,缺乏音乐美学方面的传统与历史资料,教学中容易忽视音乐表达方面的细致引导,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就以《林冲夜奔》的教学而言,大多数高年级的学生都能够无技术负担地演奏出来,但仅仅是就乐谱表面的要求来完成的,缺乏应有的感染力,一般的小型曲目更是如此了。
责任编辑:admin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