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钢琴教师还很缺
目前,但昭义除了在成都、深圳两地教学生,还在深圳当地设有两个钢琴艺术中心,从事师资培训方面的工作。他说,中国有了郎朗、李云迪、陈萨,是否就代表我们的音乐教育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仅以钢琴教育来说,其实最关键的还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现在是合格的钢琴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的钢琴教学质量不够。因此他希望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递给更多的钢琴教师,通过他们来培养更多的喜欢音乐的年轻人。
“现在,很多刚从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学生涉足少儿钢琴教育,他们可能本身早已淡忘了入门时的感受、规律,自身的专业学习也未见得水准很高,如果再不注重专门研究音乐教学的规律,会耽误了手头的孩子们。”但教授这样说。
音乐更要知其所以然
这一晚上的点评,但昭义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其实不太谈纯技术性的问题,而会针对孩子们弹奏的乐曲“纠”出不少理解上的缺失。
例如对弹奏《北风吹》的男孩,他会问:“知道白毛女的故事吗?”对弹奏《洋娃娃之梦》的女孩,他会问:“你知道这首曲子实际上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洋娃娃的歌———摇篮曲,洋娃娃之梦,以及洋娃娃的舞蹈吗?”对弹奏《小步舞曲》的琴童,他会问:“知道小步舞曲是起源于哪里,是一种什么舞蹈吗?”很可惜,孩子们几乎都用茫然的眼神回答他。
但昭义在台上再三说,音乐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只管学音符,那肯定不行。“只重视技术训练与兼顾培养音乐的感受能力,两种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会很不同。老师们不仅要教孩子技术上的东西,更应当传播一种音乐文化,包括乐曲背后的文化背景、人文故事、作曲家的经历和心态等等,孩子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乐曲的内涵、也获得更大的乐趣。但从目前的教学来看,这一点非常缺,也是功利化、快餐化导致的后果,必须引起足够注意。”
记者手记
这一夜的友谊剧院,有种让人莫名感动的“气场”。
数百位家长带着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各种年龄段的琴童慕名而来,竖起耳朵想听名师指点。八点钟开场,观众都安静落座,迟到者极少。两个多小时的试奏和点评过程中,没有同类场合中难以抑制的儿童叫闹,更无此起彼伏的大人手机铃声。
但老师针对某一孩子的演奏进行个人教学时,扩音设备难以将他轻言细语的每一个字送满全场,并没有人起而骚动,大家有礼貌地等待主持人将某些重点大声转述,一边还得体地为被指导的那个孩子鼓掌、鼓劲。而台上的十位小琴手,每人演奏和被点评的时间绝对不超过20分钟,其余空当,他们仍以极大的耐心端坐,倾听。
也许有人要说,这不都是文明的本分吗?可笔者还是想套用一句有点烂俗的话,这一幕真体现了音乐素质教育的成果。学钢琴的孩子,甚至他们身边的大人,都显出几份令人欣悦的修养,这并非会弹几首名曲、娱己娱人那么简单。以记者多年采访文艺活动的见闻,他们高出了平均水平一大截。
即算是眼前大部分的家长和琴童,仍没有脱离考级、比赛、加分、成名的套路,但上面的这份收获,依然让已在中国“高烧”了十余年、其间也曾饱受诟病的“少年儿童钢琴热”,重新迸发出一道理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