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传统的左手技法:
借助腕部力量,用食、中指尖或食、中、无名指尖在琴码左侧的弦段上(距琴码约十六公分左右)按弦,控制弦音的变化,增加乐曲的色彩变化。一般有以下几种:颤音,也就是揉弦。指右手弹奏一音后,左手在筝码左侧同一弦上进行不同幅度,频率的抖动,使音产生不同的波动效果。常见的有:“轻颤”、“重颤”、“小颤”、“持续颤”、“节奏颤”等。滑音:它在筝的演奏中极为重要,以韵补声的特点使音乐更加委婉柔美,是传统筝曲中区别风格流派的手法之一。主要有上滑音和下滑音之分。按音:古筝是五声音阶定弦,而要获得五声音阶以外的音,就只有通过按音来获得。如mi经过按弦变成fa和升fs,la音经过按弦变为si或降si音。除了以上几种主要指法外,左手还有柱音、泛音、打音、柱泛音等。
以上这些技法,都是传统筝曲中共有的基本技法。至此,我们可以获得传统筝演奏技法的基本定位,即右手以取音为主,左手以润饰为主。这种“音”、“韵”结合的传统技法,使得多音并置和五声音阶排列的筝,在表现传统筝曲时得心应手。但由于各地的风土、自然、语言、习惯及其他民间音乐艺术相互融合,不同地区的传统筝曲就会呈现不同的风格色彩和演奏技法,也就逐渐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风格流派。如:山东筝、河南筝、客家筝、潮州筝、福建筝、陕西筝等。各派虽风格多样,各不相同,但都是以传统筝为基础的,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近现代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多元化
近代以来,随着筝专业教育的发展,新的筝专业人才的不断涌现;各专业团体的频繁演出,民间的传统的筝曲整理,出版;古筝界专业人士学术研讨和各流派地域间的相互交流等,使古筝艺术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古筝新技法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赵玉斋先生创作了《庆丰年》。在这首乐曲中首先使用一连串的和弦,大胆使用双手交替弹奏,打破了单手弹奏古筝的局面,使双手弹奏技法得到推广和运用。在《庆丰年》问世后,大量作品中都使用双手弹奏的新技法。在原有指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丰富,是古筝近现代乐曲的指法运用中最突出的手段之一,其中,摇指的变化最为明显。从传统乐曲的食指摇,到大指扎桩摇(在大指摇奏时,把小指落在前梁的穿弦孔附近以做支撑),再到省去支点的悬腕摇;从1957年尹其颖的《瑶族舞曲》中的摇指片断到王巽之的《将军令》中大段的摇指,为以后创新的“扫摇”、“扣摇”等技法奠定了基础。1965年王昌元创作了“里程碑”式的作品《战台风》,乐曲中大量使用和弦撮奏,左手在琴码无音高处刮奏,并运用了快四点,双抹、扫摇等新技法,把古筝的技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7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张燕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双手快速弹奏的曲目。同时,赵曼琴老师创造了新的指序弹法,改变了以往的指序习惯,运用惯性原理,较好地解决了古筝演奏快速乐曲较为困难的局面,在他改编的《井冈山上太阳红》,《打虎上山》等作品中,运用了快速指序弹法,这种弹法使筝的音色,力度速度都有突破性的提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古筝界吸引了一批专业作曲家参与创作并涌现出一批好作品。如王建民的《幻想曲》、《长相思》、《莲花谣》,徐晓林的《依秋》、《黔中赋》、何占豪的《临安遗恨》等。这些作曲家大胆地打破了原有的定弦方法,加强了古筝的演奏技法,运用了很多和声,复调等写作技巧。采用西方近现代技法与本民族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创作思路,促进了古筝演奏家在演奏技巧方面的飞速进步。以王中山为代表的现代筝派,开创和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法。如:左手摇、轮指(即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依次在同一弦上做快速演奏使音连续不断);多指摇,(即大指、食指、中指或无名指同时摇奏不同的弦位,形成多声部音响色彩)。
从《庆丰年》赵玉斋老师第一次简单运用左手弹奏技法,再到《云岭音画》王中山老师左手复杂琶音和左手轮,左手摇等高难度演奏。短短数十年间,古筝技法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了在这之前的两千多年。突破传统的创新,使古筝这一古老的乐器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丰富古筝的表现力开辟了新的道路。让我们共同繁荣振兴民乐事业,发扬光大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