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教师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009年01月09日    来源: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只有在做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时,才能真正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同时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重视在教学中体现“趣”,让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的生机:

    一、常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能渲染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激起学生的情绪,主动进入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如在教学《悲壮的一幕》时,在感受人们为科玛洛夫的牺牲而感到万分悲痛时,我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了情境:“随着‘轰’的一声巨响,飞船爆炸了。在火与光中,伟大的科玛洛夫灰飞湮灭了。白杨树在凄冷的风中狂乱地摇摆着,江河的水在凄冷的风中呜咽着。人们的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可爱又可敬的科玛洛夫永远离开了他们,面对这个无情的事实,他们情难自制,纷纷相拥哭泣。似乎此时任何言语都不能表达心中的痛楚,任何言语都是多余的!”这一段的描述,在学生面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狂风呼啸,白杨乱颤,江河澎湃,人们悲痛……这形象的描述,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强烈的情感。学生那一颗颗幼小的心也情不自禁地为科玛洛夫的命运感到惋惜与难过。

    二、妙用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巧妙地运用音乐,学生很容易从音响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想象和联想,心驰而神往之。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这段语言文字,教者让学生边听乐曲,边轻声读课文。学生听着乐曲、读着文字,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作用,进入了一种曲中有文、文中有曲的境界,学生感受到了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是阿丙倾吐已久的情怀。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味了人物的情感之后,为了让学生把学习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教者又让学生倾听乐曲。这次音乐的使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积累,许多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片段时,眼眶里都闪着泪花。纵观整节课,教者适时、巧妙地运用乐曲,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染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倾吐的欲望,达到了“文从曲中明,情从曲中出”的效果。

    三、巧用图画。图画普遍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这是因为画面是形象的,儿童正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描绘了许多动人的画面,闪现在字里行间。用图画再现课文描绘的情境,课文形象一下子就鲜明起来。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教者先播放瀑布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录像,再让学生通过用自己喜爱的读书形式,进一步感受塞特凯达斯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场面。接着教者深情地说:然而,几年之后塞特凯达斯瀑布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这幅画面。(出示几年后逐渐枯竭的瀑布画面,学生一片惊讶声)教者询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惊讶?学生畅所欲言。

    四、善用表演。在语文课堂中采用读、说、画、唱、辩、演等教学手段,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活跃课堂。在教学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进一步揣摩、体会人物心理,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一课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就运用了表演,收到了良好地效果。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其实,不论采用哪种途径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带入情境不是目的,在学生进入情境后,要充分利用他们进入情境的感受、情绪,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语言。

责任编辑:音乐院校频道管理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