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全国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

2009年06月0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综合    

    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表示,2009年我国有83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在2009年1020万高考报名考生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为750万。这就意味着尚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报名参加2009年的高考。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2009年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达629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说,报名人数较去年减少3.8%,而招生计划增长4%,“这样考生的入学机会就会比去年增加”。姜钢提供的数据说,2009年平均录取率接近62%,比去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 84万考生放弃高考的五个理由   

    6月2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2009年高考报 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比去年约减少30万,将有84万应届毕业生不参考。他非常明确地“不同意”将高考“遇冷”归咎于“就业难”的结论。   

    高考报名人数随着适龄人口的减少而相对减少30万,这十分正常;但84万之众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却并不正常。事实上,每年都会有数以十万计的应届毕业生弃考,这就成为不能忽视的教育问题。且来分析一下这些学生到底为何弃考———   

    一是为出国弃考。来自一些中学的统计显示,一些高考生正在放弃国内高考,而转投国外高考。这成为高考生外流的重要一支。比如,北京市西城区统计的实际参加高考人数,比此前报名人数减少100多人。重庆2009年约有300学生放弃高考,选择留学。   

    二是为提高升学率“被自动”放弃高考。2009年早些时候,重庆即传出万名学生放弃报考的消息。据调查,部分学生弃考,是由于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召集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做思想工作,劝其放弃高考。事实上,学校出于升学率考虑,动员部分“高考无望”的学生放弃高考,在一些地方已是公开的秘密。   

    三是因为大学学费高“理性”弃考。在学费方面,仅以我国高校当前的最低学费标准5000元/年计算,这一标准是农村居民纯收入(2008年为4761元)的105%。这还不计算生活费、住宿费、教材费、交通费,以及参加各种培训、考证的费用。而在发达国家,大学学费标准,通常不超过国民可支配收入的20%。   

    四是由于高考压力过大弃考。据报道,湖北一名高三女生因惧怕高考,在2009年高考前夕选择了离家出走。这种情况的弃考并非个例,由于老师、家长给学生过大压力,一些孩子不堪重负,在高考之前精神接近崩溃。   

    五是自觉高考无望弃考打工。部分考生根据自己的实力,认为参加高考也无法考上,于是放弃高考外出打工。   

    以上原因,只有第五个属于“正常”,其余都属于“不正常”。对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弃考来说,这反映出国内高校的竞争力下降;对“被自动”放弃高考来说,反映出升学教育模式下的功利教育思维;对因学费高而放弃高考,这违背了教育公平,反映出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过于沉重,而高校的教育回报降低;对因考试压力过大而放弃高考,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是,考生的选择十分狭窄,弃考只是无奈之举。   

    姑且不将高考“遇冷”归咎于就业难,但从对学生及其家庭负责的态度出发,也很有必要具体分析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学生在辛苦数载之后,过高考之门而不入;还有必要分析究意是哪些学生放弃了高考,为此,就需要首先掌握最精准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分析历年的弃考原因,找出应对的办法。   

    当前,我国正在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的主导思想就是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在这个背景下,84万应届毕业生弃考,正提供了如何扩大公平、提高质量的分析案件。而弃考数据库的建立,就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所以,是轻描淡写,对此问题一笔代过,还是认真调查,积极反思,检验着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心。(新京报社论) 就业难不是高考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据此前部分省份公布的考生报名人数,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在减少,其中山东减员最多,达7万人。四直辖市同时减少,北京减少1.6万,上海减少1.63万,天津减少1.2万余人,重庆减少0.7万。 当然,也有省份有所增加,比如安徽增加4万,江苏增加3.2万,广东报考人数增加3万,等等。 姜钢非常明确地“不同意”将高考“遇冷”归咎于就业难的结论。姜钢承认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就业造成了影响,“但要说给高考造成影响,我不这么认为,起码这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姜钢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现阶段参加高考的适龄人口在减少,“但区域性也有所变化”。他提供的数据佐证自己的解释,去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为849万,2009年则减少到834万,而到明年则要锐减到803万。(中国教育新闻网) 就业难与高考人数减少是两码事,高考与就业同样也是两码事。大学教育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就业,因为除了技术性知识以外,大学教育的很多方面是培养文明的人格素养,它包括社会责任感、道德法律意识、世界观以及文明社会的种种行为意识。如果仅仅要找好职业,多赚钱,那只要学赚钱的学问就可以了,没必要去拿一纸大学文凭。既然高考与就业无关,又谈何因为就业难而不参加高考呢?   

    实际上,就业难反映的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即当前劳动市场是供大于求了。就业难绝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事,研究生、博士生、大专生、职业技校生、农民工,等等,都存在着就业难的情况,如果说因为就业难,就不上学,难道文盲还反而好找工作吗?   

    有数据表明,未来大学适龄人口逐渐减少,2013年的时候将要比2008年下降50%左右。一方是庞大的校舍、师资力量,一方是不断减少的生源,可以预见,2013年后部分高校将被淘汰。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实际上,一些农村现在根本就没有小学甚至初中了,因为小孩都随父母进城打工了。2009年广东、江苏、重庆高考报名在增加,而别的省在减少,也正好反映了这样一个人口流动的问题。   

    中国的很多问题都与人口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结构的不合理是问题的根本。庞大的高校如何在高考适龄人口结构的变化中,进行产业转型,人员分流等工作,是必须应该面对的问题了。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高考人数减少实际是个好事。正如专家所说,社会的成才观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淡化后,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 (千龙网 孟嗣贵)

    【评论】放弃高考,还是被高考放弃?

     近日有不少媒体关注重庆市万人放弃高考这一“罕见”现象。3月3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徐光木文章,作者反驳了针对此新闻的“读书无用论”,认为放弃高考是权利体现、理性选择,“我们从走进高中校园的那天起,就有权选择参加高考还是直接就业。”。   

    作者反驳“读书无用论”的理据,有一点我深表赞同,即升学的回报、教育的回报,两者是不同的。但将两者区分开来,对放弃高考就能合理“辩解”吗?区分教育与升学,看上去,放弃高考倒似乎成了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果真如此吗?如作者所言,放弃高考是权利的体现,那选择参加高考当然也是权利的体现吧。权利不单体现为选择有无自主权,更应该体现为选择自主权是不是站在“免于匮乏的自由”上。   

    因此,我得出两个结论:其一,针对万人放弃高考的新闻,读书有用与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问题;其二,放弃高考无关理性选择,它根本就不是学生、家长身上哪种价值观念的投射,而是涉及到教育权利是否平等的问题。   

    教育的回报不等于升学的回报,知识的价值毕竟无法衡量嘛。可是,升学的意义就能轻易忽略吗?你回家自学,去读社会这本所谓的“大书”,都是教育的实现。然而,你能否享受到公共教育,能否获得国家信用垫底的学历,这就要靠升学来实现。   

    升学不是必须的,而且要靠实力,但它首先应该能给人以平等的机会。而从社会学眼光看,升学是一种社会流动的方式,它对社会阶层的构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正是公共教育为让人们在社会晋升中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起点,抹平了“出身”的差别,让社会变得更加开放。   

    然而,我国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别,尤其是城乡对比起来,差别更加明显。那么,城乡学生入学条件的差别,可想而知。除了资源投入,还有招生体制,造成不平等升学机会的因素当然还有很多。如果教育平权都无法做到,又怎能提供社会晋升中的起点公平?   

    因此,从教育平权的眼光看,万人放弃高考的新闻,其实也可以说,是高考放弃了很多人。

责任编辑:admin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