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香港接触英国考级系统很早,除了英国伦敦音乐学院主办的,还有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英国圣三一音乐学院举办的音乐考级。您觉得对孩子学琴帮助大吗?
朱庆虹:他们的考试系统的确好,这和英国的教学方法有关。比如学琴中的节奏练习,在英国会是特别有趣的课,老师会扮演各种角色甚至小动物,采用的是在玩乐的课堂里做游戏,让孩子的听觉、节奏感提升。三四岁时,听觉特别灵敏,如果参加节奏训练课,对之后学琴帮助很大。
其实钢琴音乐很抽象,孩子学到一定程度,怎么调节音色靠的是自身的审美能力,所以学的是“品位”。你要靠眼睛、耳朵、修养去判断自己所弹的,那当然就要去听、去感受。中国人的节奏感一般比西欧人差一点,这一点需要补足。但是我们的手指很灵巧,比外国人更灵活,这个是中国人的优势。
记者:为了避免孩子们为了考级,一年只练习几首考级曲目,香港音乐家协会做了什么?
朱庆虹:协会每年办钢琴比赛,11年来每年的主题不一样,这点很特别。比如今年办了“香港柴科夫斯基钢琴大赛”,明年就变成“格里格钢琴大赛”、“舒曼钢琴大赛”,或者“巴赫钢琴大赛”。为什么要不停地转移?因为中国人学琴有一个缺点,就是曲目不宽,只熟悉几个作曲家的一部分作品。我们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能学得宽一点,冷门的曲子也很可能非常好听啊!
我们从图书馆、国外找来各个作曲家的乐谱,提供给想要参赛的人,从儿童、少年、青年和公开组,你今年参加“格里格”,弹的就是他的作品,可是明年你就不可能用老曲目参赛啦,我们换了作曲家巴托克作主题,你就得去接触巴托克的音乐。比赛曲目绝对和考级的不一样。
非常高兴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的学生,今年有9人进入我们比赛的决赛,近年来我们常看到大陆学生有好成绩,2003莫扎特钢琴大赛的第一名,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