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间艺人把萨克斯吹进维也纳
最近,每天清晨醒来,杨钊都会反复向自己确认:我不是在做梦,9月5日我真的要去维也纳吹萨克斯了!对于今年19岁的他来说,维也纳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而对于同杨钊一起去维也纳演奏萨克斯的前辈们来说,这是他们一辈子的梦。
今年9月,贵阳10位音乐人将带上萨克斯,远赴维也纳参加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奥地利中欧国际关系促进协会共同举办的“金色大厅中国经典音乐会”。
民间艺人和他年轻的“音乐班子”
“许多人一定想不到,和我一起登台的9个人中,除了两人是我的好友外,剩下的都是我的学生。”与萨克斯相伴已近30年,年近五旬的贵阳民间音乐人杨文跃说,他带去维也纳的,是贵州的一个年轻的“音乐班子”。
杨文跃高中毕业后,就迷上了西洋乐器,20多年前,他就开始招生教授萨克斯,是贵阳市一位名副其实的民间音乐人。
今年刚高考结束,杨钊就迎来了跟随父亲杨文跃一同去维也纳演出的机会。在这支队伍里,一个和杨钊年纪相仿的男孩子也是杨文跃的学生,他叫周鑫,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跟在杨文跃身边已有9年时间。
“我的7个学生中年纪最小的19岁,其他人年龄都在25岁以下,平时他们都是各个音乐学院的普通学生,偶尔上台比赛获点奖,许多人问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去维也纳,我笑他们不懂。”杨文跃说,重奏最重要的就是配合、统一,也许他们单个拿出来比不上专业演奏家,但因为是他教了多年的学生,许多演奏方式是一致的,并且这些学生常常跟他走南闯北去交流演出,默契自然也就出来了,“不要以为我们是为了这场演出才临时组建的,其实早在2005年,我们就开始一起练习各种曲谱的重奏。”
“洋乐器”结合“土音乐”带来了去维也纳的机会
今年年初,组委会公开向全国征集萨克斯演奏作品,得知这一消息后,杨文跃将“早已准备”的作品寄往北京。
“没有交流,就没有明天。”在杨文跃看来,艺术的发展是从交流中渐进的,所以2000年以后,杨文跃每年都会参加一些国际国内的萨克斯盛会和聚会,从中吸取很多新信息。
在交流中,他发现了贵州萨克斯音乐的缺憾:贵州一直以来没有一首关于自己本土的曲子,没有将萨克斯与本地的音乐特色联系起来,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于是在2008年,杨文跃就找贵州本土的作曲家,将《好花红》改编成适合萨克斯演奏的曲目,2008年在贵阳带着自己的学生举办了一场音乐汇报会。
对于这样的尝试,首先产生怀疑的是和杨文跃最亲近的学生们,周鑫说,在排练的时候他还曾怀疑过,这样的结合是否会成功,如果不成功会不会成为一个笑话?然而没想到,演出完后,观众和专业人士的反响会这么好。那次演出成功后,杨文跃便从此致力于将‘洋乐器’与‘土音乐’相结合,打破人们常规的定义,用别样的演奏方式来宣传贵州本土音乐。
“2009年,杨老师又找到贵阳的作曲家唐昌祺先生,请他结合萨克斯特有的演奏方式,创作了《贵州民族风情组曲》,得知维也纳‘中国经典音乐会’征集作品后,我们从4首组曲中选出两首《苗乡情》和《梅花咏》寄往北京,最后证明我们成功了。”杨文跃的学生路益说,“杨老师的坚持是正确的,因为后来北京组委会告诉我们,之所以会选我们的作品入围,除了重奏的默契和水平外,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演奏真正表现了贵州特色,是本土原创音乐的创新。”
对此,杨文跃也颇为感慨:“当时做这组曲子时并不知道有维也纳演出,只是想好好发展贵州的萨克斯事业,没想到‘洋乐器’结合‘土音乐’,给我们带来了登上金色大厅的机会。”
登上金色大厅给世界一个重新认识贵州的机会
“一直以来,外界对贵州有个偏见,总认为贵州这个地方的西洋音乐很落后。”杨文跃说,当他决定将萨克斯结合贵州本土音乐重奏时,竟然遭到外地音乐家的质疑。
“你是贵州的?你知道什么是重奏吗?你知道重奏有哪些要求吗?”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杨文跃颇为无奈,他说:“其实这就是对贫困地区艺术家不信任的表现,直到2008年在贵阳大剧院的演奏会成功,当初外省质疑我们水平的音乐人才,开始对贵州的萨克斯水平有所改观。”
杨文跃说,贵州本土的好音乐人不少,但是不管从经费上还是政策上都缺乏支持,所以导致外界对本省的艺术家“误会”重重,而这次能从全国征选作品中脱颖而出,杨跃文感到很骄傲:“登上金色大厅,也是给世界一个重新认识贵州、认识贵州音乐的机会,我们会好好珍惜这次机会,对质疑贵州音乐的声音,通过这次演出给予回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