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沉的阿尔卑斯长号、明快的瑞士小手风琴、清脆的牛铃、空灵的瓦碗,伴着大提琴的声音,加上歌者清新自然的无词演唱,勾勒出一幅和谐美丽的瑞士山间图画。
上海世博园12日迎来瑞士国家馆日,瑞士阿尔德家族乐队应邀前来参加馆日活动表演。小提琴手汉聚莉·阿尔德对记者说,他们的家族乐队创建于1884年,所演奏的乐曲代代相传,直到今天都没有变化,是真正的“古老又传统”的瑞士民间音乐。
瑞士是个音乐的国度,紧靠着阿尔卑斯山的地理位置让瑞士很多传统乐器和演奏方式都与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听着不同乐器的合奏,让人仿佛变身牧民放羊在阿尔卑斯山脉。
阿尔卑斯长号原是阿尔卑斯山区牧民传递信息、召唤放牧牛羊的工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超过500年。牧民在山上吹长号“对话”,用号音互通信息、发出求助信号。在山谷里,号音最远可以传出17公里。
阿尔卑斯长号管长3.6米、重4公斤,用松木制成。如今,阿尔卑斯长号与瑞士钟表、巧克力、奶酪齐名,已经成为瑞士山区文化的象征,每逢节庆、聚会、迎宾,瑞士人都要吹响阿尔卑斯长号。
瑞士人不仅在国内吹长号,而且到国外参加比赛和节庆。如阿尔德家族乐队便经常应邀到世界各地演出,而到中国除了这次参加上海世博会,他们还到过北京和香港,每次演出,阿尔卑斯长号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
瑞士传统的木制小手风琴,通常是4人一组演奏,3人拉琴,一人伴奏,伴奏大提琴或吉他。手风琴于19世纪30年代从奥地利传入瑞士,经改造调整,制作出瑞士手风琴,成为瑞士主要乐器之一。瑞士手风琴由一个全音右键盘和一个半音左键盘组成。瑞士手风琴是民众喜爱的乐器,各种节庆活动都能听到瑞士手风琴演奏。
瓦碗本来是牧民用来盛牛奶的,将硬币放进去,轻轻摇动,就会发出优美的乐声。瓦碗演奏一般为3个一组,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牛铃本来是挂在牛脖子上的,随着牛上山下山会发出不同声响,瑞士人也把它拿来变成乐器,模仿上山下山的声音,让人眼前顿现一幅意趣横生的山间图画。
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演唱方法也很特殊,称为约德尔唱法。山里牧民用长号和喊声呼唤他们的羊牛,也用歌声向山间的亲朋传递情意。约德尔是瑞士特有的无伴奏民族歌曲,千百年来深受瑞士人的喜爱。电影《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一曲的风格就源自约德尔。
瑞士联邦约德尔联盟已有百年历史,约德尔节每三年举办一次,2009年约德尔节参加者达36万,演唱者1.2万。
阿尔德家族乐队的主唱汉斯·乌尔里希·瓦尔特说,他每次演唱都没有歌词,而是由一些高低不同、长短各异的声音组成,呈现的是一种自然的歌唱状态。
民众的积极参与是瑞士传统民族音乐世代传承的主要原因。据了解,瑞士传统民间音乐演奏和演唱者都是业余爱好者,国家没有专门的演出团队。瑞士民间音乐协会每四年会组办一次瑞士联邦民间音乐节,定期向会员通报瑞士各地传统民族音乐节庆活动,资助青少年业余爱好者学习传统民族音乐。
汉聚莉·阿尔德说,在阿尔德家族乐队成员中,他自己和另外3个人是农夫,还有两个是销售员,一个是邮递员。他说:“我从7岁开始学习乐器,到现在已经有50年了。我们乐队成员每个月凑到一起练习一次,每次两三个小时,这带给我们很多乐趣。”
在12日的瑞士馆日庆祝活动上,上海世博会瑞士馆馆长马努埃尔·萨尔赫利对新华社记者说,瑞士和中国的文化交流活动非常丰富,上海世博会期间先后有4个瑞士音乐团体来华演出,其中包括8月份瑞中两国艺术家联袂献艺。
他介绍说,在致力于跨国交流的瑞士文化基金会倡导下,未来一段时间内,一些中国文化艺术团体将在瑞士不同城市巡演,以回应过去4年来瑞士在中国的音乐、文学和艺术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