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届音乐会可能在公园
在上海交响乐团的资料室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1926年6月8日的节目单,据工作人员介绍,它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露天音乐会节目单。古典的装饰花纹、全英文的介绍之外,最醒目的是演出地点——“HONGKEW PARK”(虹口公园),也就是现在的鲁迅公园。节目单上,罗西尼、瓦格纳的曲目赫然在列,而在节目单的最下方则有两行小字“Every Wednesday and Saturday at 9:15pm, JESSFIELD PARK(兆丰公园);Every Tuesday,at 9:15 pm,at HONGKEW PARK”(每周都会在公园内举行古典乐音乐会)。而据其它资料显示,在上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每年6到9月都会在黄浦公园、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举办露天音乐会,甚至在战争期间都未间断。当时上海的法国公园内,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大草坪周围有着花坛和高耸茂密的大树,当年法租界当局常在夏夜举办音乐会。解放后,也有些大型集会、文艺表演、花卉展览和放映电影等活动在复兴公园举行,为市中心区有限的几处群众活动场所之一。
时至今日,这种在夏日里的音乐会在西方国家依然流行,并成为地区的文化品牌,人们享受古典乐如同一次家庭聚会,将高雅与世俗融合在一起。但由于古典乐总是以“西装礼服”的形象示人,外加普及力度不够,在上海尚为“小众音乐”,以古典乐为主的、每年都能举办的夏季音乐会还未成传统,多数年轻人可能更愿意花钱去听劲爆的演唱会。在国外,“夏季音乐节”常常是家人朋友席地而坐,逍遥自在地听音乐,和民谣、流行乐一样受人喜欢。
展望:
下届可能在露天公园
在文化学者朱大可看来,民众的参与度对城市文化的构建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夏季音乐节’这样的概念,在国外属于群众文化项目,它需要有开放的绿地、积极的公众参与。”在欧洲,成熟的街区都有街心花园,有公众举行活动的场地,“但对于上海来说,城市的公共空间和文化建设,需要更多的‘透气孔’,而在文化普及之后才会有更多积极主动的市民活动。”
实际上,夏季音乐节也曾计划在“东方绿舟”办露天音乐会,“那里的场地很大,但缺点就是路途遥远,天气变幻莫测。国内的观众很少有习惯到偏远的地方去听音乐会,若要引起市民的注意,吸引大家过来,必定要在市中心地段,而上海音乐学院边上的空地正好靠近淮海路。”上海交响乐团副团长周萍说,不过,对于进行露天演出的计划并不会停止,“复兴公园等露天场地已经被列到了下届举行地的名单之一,也许会成为第二届的举办地,但一切都需要协商计划。”据透露,在休整一个月之后,乐团就将筹措下一届的整个计划。
但是,无论是复兴传统还是培养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纽约的中央公园每年都会举行夏季音乐会,无需门票,全部免费开放,人们可以长途跋涉去郊游、听音乐,但在上海尚需时日。”很多音乐节的建立都需要一套成熟的运作系统,周萍说,“举办古典乐的音乐会需要资金,也要依靠多方面的支持,还有市民的响应。需要克服的另一个难点是上海的气候,晚上并不像纽约那么凉爽。”
实际上,虽然此次的夏季音乐节需要购票入场,但与一般音乐会相比较为优惠,而名人讲堂、大师班等活动很多是免费的,最多也只收取20元的费用,地点也在篷房音乐厅。“要靠这个音乐会来盈利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初衷本来就是把它当作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项目来做。重要的是推广和普及古典乐。”周萍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