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安宁西街 广东音乐发源地 “文商双全”乡村老街

2010年08月24日    来源:神州乐器网    

    说起安宁西街,很多人并不知晓,但一说起广东音乐的代表作品《赛龙夺锦》、《雨打芭蕉》,则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番禺区沙湾镇安宁西街,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街内一大文物古迹——三稔厅,从清代开始,就是乡内外音乐爱好者演奏及研究广东音乐的重要场所,当初“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广东音乐名人,就是在此创作出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经典名曲,并发展出广东音乐何氏典雅派。

    安宁西街,不仅音乐闻名,还是珠三角富裕乡村商业街市的典型代表,历经宋、元、明、清多个朝代的发展,依旧保留着传统街市的格局,至今仍是群众进行买卖活动的首选场所,其延续时间之长实属罕见,一句话,这是条“文商双全”的老街。

    沙湾镇问题中心的何润霖,是沙湾本地人,昵称霖哥。十几年前,他开始研究沙湾各街的历史,走访了不少老人家,记录他们口中的老街、记录他们的回忆。岁月变迁,短短几年里,老人相继仙逝,老街的过往,却留下了来,流传下去。记者随同霖哥,走进了他熟悉不已的安宁西街,感受乡村老街的点点滴滴。

    安宁西街,东有古沙湾居民赖以生存的清水井,中段有反映广东音乐文化的发源地“三稔厅”,西段有显示明清科举文化的“进士里”古巷,北有历史、艺术、建筑价值极高的留耕堂、文峰塔……这条乡村老街全长不过205米,却让记者跟随霖哥流连了1个多小时,在喧嚣中品味出别样的宁静。

    “三稔厅”,天天有人来探访   

    从安宁西街街口步行10米,古香古色的“三稔厅”映入眼帘。这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建筑在2002年按原貌重修。作为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三稔厅”面积不大,三间两进,中隔天井,十分清雅。虽然建成时是沙湾何氏的小宗祠,但当时既未安放牌位,也未命名,后因中庭三稔树生长旺盛,而以“三稔厅”名之。命名之后,私伙局活动开始兴盛。小天井里种了两棵三稔树,此树相传为何高尧的第四子、著名广东音乐家何博众栽植。虽说树不大,干细枝细,却枝叶繁盛,据说一年要结果4次。现在的“厅主”何姨是附近的街坊,主要负责看管厅堂,打扫卫生。何姨说,树木次次结果都有几百斤,果实是一种药材,晒干后可以卖。但现在多数任其掉落在地,没人摘采,有些可惜。

    三稔厅每日免费开放,天天有人来探访。何姨边打扫院子边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人来参观,很多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游客,有时私伙局也在这里开唱。”三稔厅原本只是沙湾河氏家族的一个祠堂,清代开始,三稔厅成为乡内外音乐爱好者演奏及研究广东音乐的重要场所,曾经聚集着一大批音乐家们和文人雅士。“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广东音乐名人,在此创作出《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经典名曲,并发展出广东音乐何氏典雅派。除此之外,有粤乐“四大天王”之称的尹自重、何大傻、吕文成、钱大叔以及曲艺名家徐柳儿、张月儿等也在此交流切磋过。

    看着厅内留存多年的旧物,记者在得到允许后,落座其中,静静感受了一下老屋余味,耳边犹闻悠悠乐声。记者看到其厅内梁阁下共有30余幅壁画,得知其中多是以“何氏三杰”所作名曲为意境绘成的画。恰逢村中老人们也在,他们感慨说,三稔厅不过方寸之地,但对广东音乐发展的影响却非常深远,早年是“私伙局”中较有影响的三家之一。清末民初,沙湾这块广东音乐故土培养了不少粤剧名伶,如勾鼻章、桂花芹、小生新、生鬼洪等,在沙湾转上一圈,足够拉上一个戏班所有的角色。如今在沙湾,老老少少还是喜欢顺口哼上几句粤曲或广东音乐小调。正所谓在安宁西街,街街都有私伙局。

    四米街市,仍保留传统街市格局

    霖哥说,安宁市始建于宋、元年间,距今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开始铺石建街,成为真正市街。远在南宋初年,沙湾已成为繁华的村落,商业发达,安宁市、云桥市、永安市、第一里市、萝山市和三槐市,六大街市盛极一时,其他五市进入清初就逐渐荒废,而安宁市则保留至今,延续时间最长、商贸最昌盛。今天的安宁西街是珠三角富裕乡村商业街市的典型代表,虽然现在不少曾经为人熟悉的老字号已停业,摆卖的摊档也不像以前丰富了,但安宁西街依旧保留着传统街市的格局,至今仍是群众进行买卖活动的首选场所。

    街道宽仅4米左右,沿街商铺“下商上住式”,是明清广府民居商贸建筑的典型代表。住户与店铺混合,地摊又与小店混合,内容丰富,环境氛围独具特色。摆地摊的,多是村民、菜农,摆卖自家种植的蔬菜、水果,样子水灵不说,价格也便宜。一妇女挑着担子沿街卖自家种的西瓜,“5元两个”,价格比广州便宜一半以上。眼见记者有些犹豫,附近的街坊赶紧帮腔,“赶快买,她家的西瓜真的好甜。”卖瓜的妇女不言语,脸上的笑却是由衷的。

    霖哥说,如今老街上住的,多数都是老人家,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在家住的人不多,但后生仔周末会回家吃饭、陪陪老人家。

    14条古巷,曾是乡中富商聚居地

    别看安宁西街不长,却有着14条古巷。其中,青石街窄巷的居住模式是传统的广东建筑风格,古老的巷名记载着一段又一段有趣的历史。如进士里巷,这是为纪念宋代进士何起龙及其曾孙明初进士何子海而改的,“一门两进士”加上由明代学者,著有《广东通志》的黄佐(号泰泉)所题的匾额,这古巷的魅力自然非同凡响。

    除了巷多外,豪宅多也是安宁西街的一大特色。过去,安宁西街曾是乡中富商的聚居地,其中大多都是沙湾的大族之一。据记载,清末街内曾出现一座两座相连的半洋房式建筑,名叫“大中堂”,其后座重楼迭院,气派非凡。

    “可惜的是,街内的豪宅在战争、文革中已悉数被毁”,霖哥轻叹一声,记者一行,只能透过现存的青砖、高墙,遥想当年的盛景。

    安宁西街,未来古镇风情街

    安宁西街所在的沙湾镇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为合理保护与开发文化资源,沙湾镇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在未来10~12年内,沙湾镇将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集休闲、体验、购物于一体,结合历史、文化、商业的游憩商业旅游区。建成后,沙湾共有7大旅游功能区:以东、南、西、北村为主阵地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区以南是水乡活动区,以北是珠宝产业展示区;景观中轴线以西,将开辟出龙湾涌——滴水岩湿地公园、山地旅游区、休闲度假酒店区,以及紫坭、三善一带的文化生态区。

    近期目标是把沙湾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亚运会之前,沙湾镇将完成留耕堂、清水井、大巷涌街一带的改造,建成留耕堂广场、清水井广场、大巷涌商业街。

    就安宁西街来说,将打造成古色古香的古镇风情特色古街,该街具有800年历史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目前已在修缮,修缮工程计划今年10月30日完工,届时游客们可以看到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留耕堂原状陈列,并了解沙湾的宗族文化和美仑美奂的建筑艺术。三稔厅也改造成广东音乐博物馆。同时引入特色小吃店,如姜撞奶等,让游客有得看、有得吃。

责任编辑:admin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