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后,飘荡在厦门鼓浪屿大街小巷中的琴声,可能是一位大师的行云流水,可能是一位新秀的挥洒自如,也可能只是蓬头稚子的随手拨弄。自从上世纪初钢琴传入厦门开始,钢琴成了厦门鼓浪屿用了近一个世纪的名片。
7月25日至8月5日,鼓浪屿多了参加第五届鼓浪屿钢琴节曁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的各地琴童的琴声。来自22个国家和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300多位音乐家、钢琴家、琴童和数万游客参与了这场音乐盛会。钢琴节还举办了各种配套活动,比如德国钢琴家亚历山大·帕雷的肖邦专场钢琴独奏音乐会、以色列歌唱家大卫·迪奥声乐音乐会、美国钢琴家班诺维兹的钢琴独奏音乐会等。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艺事业已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鼓浪屿钢琴界从在探索中起步,到今天融入国家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中来,正是这样一种自觉意识的觉醒和显现。”
钢琴节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和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举办,每两年一届。
广场上的钢琴声
这段时间,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叶细致一直对一张照片津津乐道。
在鼓浪屿轮渡码头广场的大树下,摆着一架钢琴,一位身着T恤短裤、脚踩拖鞋的老者正在优雅地弹琴,一些人围在旁边仔细听着。拍照片的摄影师回来说:“老先生弹得相当不错。”
“如果这位老先生是鼓浪屿的市民,说明市民的音乐素养很高。如果他是游客,说明连到鼓浪屿旅游的人都很懂音乐啊。”叶细致谈笑风生,他任管委会副主任后组织了多次音乐活动,有些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品牌,比如鼓浪屿钢琴节。
钢琴节举办期间,鼓浪屿在公共场所共摆放了十几架钢琴。
就在那架钢琴边,每天都有故事。
8月3日黄昏,鼓浪屿依旧热浪滚滚。一位60来岁、背着简易旅行包的老奶奶,正和几个孩子坐在琴前,琴上放着《两只老虎》的琴谱。一个小男孩坐在琴凳上开始弹着曲子,老奶奶在一边鼓励他:“弹得不错。”旁边一位30多岁的高个男子说:“人家可是考过级的。”“几级?”老奶奶笑问。“一级。”男子说,说完了,有点不好意思了。这时,站在琴边的一个小女孩,随手在琴上弹了一个旋律,引来大家一阵赞叹。她叫宁思颖,今年上一年级。老奶奶让宁思颖坐下来,完整地弹一支曲子。“小手指不要翘。”宁思颖弹完后,另一个小女孩也坐上去了。她是宁思颖的好朋友,没有正式学过钢琴,她的“老师”是宁思颖。两个小女孩都是鼓浪屿人。她们的妈妈说,鼓浪屿的音乐氛围很好,鼓浪屿的孩子,只要感兴趣,一般都会去学学钢琴。
文化与人的生活,就这样水乳交融着。
鼓浪屿与钢琴极有渊源,又名“琴岛”。黄昏以后,走在鼓浪屿的大街小巷,琴声不断从窗户里飘出来。2002年,鼓浪屿首届钢琴节举办,中国音乐家协会把鼓浪屿命名为“音乐之岛”。20世纪初,现代钢琴才传入厦门。鼓浪屿的教堂、教会学校、教会医院较多,习琴者众,风琴、钢琴引入量大,到20世纪50年代初,全岛钢琴达500多架,培养了许多钢琴家、音乐家。上世纪20年代周淑安,30年代林俊卿,50年代殷承宗、吴天球,60年代许斐星,80年代许斐平等,都是从鼓浪屿走出去的钢琴家、音乐家。
人们爱这片土地,就用音乐来表现它。在这次专业青年组决赛部分,在必弹的协奏曲外,专设了委约作品,委约作品主题为鼓浪屿,有《鼓浪屿之波》、《我爱鼓浪屿》、《鼓浪屿狂想曲》等。叶细致介绍,设立委约作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增强对中国钢琴作品的自信;二是鼓励选手弹出自己的个性;三是加深大家对鼓浪屿的印象,并借助钢琴节把这种印象不断地传播出去。
“音乐文化,特别是钢琴文化,是鼓浪屿的地方特色,这种文化潜移默化地孕育着各种音乐盛事,而这些音乐盛事也在不断培养着听众。我们今年分别在春、夏、秋、冬季各推出一个音乐周,春天是美国音乐周,已经结束。我们就是要让大家听完春天听夏天,听完夏天想秋天……”叶细致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