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火爆的培训班变味的教育 学了技术恨了艺术

2010年08月31日    来源:神州乐器网    

    对很多学琴的孩子来说,弹琴并没有带来乐趣,他们把奏乐当成手艺,并没有掌握音乐的真谛――开学前,各类培训班仍然十分火爆,尤其是音乐类的培训班更是受到众多家长的追捧。

    对很多学琴的孩子来说,弹琴并没有带来乐趣,他们把奏乐当成手艺,并没有掌握音乐的真谛――

    开学前,各类培训班仍然十分火爆,尤其是音乐类的培训班更是受到众多家长的追捧。音乐对孩子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开发已被多数家长认可,许多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音乐熏陶,让孩子学习一种乐器。“朋友的孩子都在学钢琴,说学琴像学英语,越早越好。我家宝宝才3岁多,该不该学呢?”到底应该什么时候让孩子开始练琴?是不是不逼孩子就学不好?面对许多家长在孩子音乐学习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专家。

    家长的功利化导致音乐学习偏离了目标

    “我女儿今年7岁,学琴已有两年了。今天孩子跟我说‘你是个只知道逼我练琴的妈妈’。”王女士一脸无奈地对记者说,“女儿学琴之前,对学琴挺有兴趣的,去琴行玩起来半天不走。可是现在,每天一小时的练琴,是她的痛苦,也是对我的折磨。”看到女儿练琴时那神游天外的样子,王女士对女儿练琴的要求一降再降,只要孩子能坚持下去,不考级也行。

    南昌大学音乐系主任董卫红教授认为,如果孩子出现抵触情绪,一定是什么环节出了错,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检讨”,如果孩子抵触情绪太大,不如让他停下来。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在规定时间内练好一首曲目重要得多。音乐学习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使受教育者热爱艺术、热爱音乐,而现实中却往往背道而驰。

    “很多孩子是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董卫红认为,一个两岁孩子绝对不可能欣赏文学,但是音乐一响就能跟着跳,节奏、情绪一点没有问题,但真正开始学习一段时间后却抵触音乐学习,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艺教研究中心主任王懿颖说:“孩子的厌烦情绪,跟家长乃至教师的‘功利化’有关。”一些家长一上来往往就拿孩子“会弹点什么曲子”、“能弹新曲子吗”等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成果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还有一些家长让孩子学习乐器是为了将来能上一所好学校。孩子学习乐器的出发点是哪种乐器算特长,将来可以作为上好学校的“敲门砖”。许多琴童家长都把陪孩子练琴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总是在孩子旁边严格地按老师的要求监督孩子练琴的每一过程,一发现问题,就立刻指出,还不免出现因生气而责骂孩子的情况。“这样做的结果大大破坏了孩子学琴的情绪氛围,家长的监督、提醒、训斥使得练琴活动成为孩子每日不断的痛苦经历。”王懿颖说。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高建进认为,近20年来,中国有上千万的孩子在学琴,成了中国音乐教育一道别样的景观,表面上看这应该是值得炫耀的成果,但是这些孩子在音乐实践过程中缺少审美,对多数孩子来说,弹琴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乐趣,他们只是把奏乐学习当成手艺,并没有掌握音乐的基础语言。“我们曾经对北京市一些学过乐器的孩子进行音乐能力测试,发现能够完整地唱完一首歌、正确识谱歌唱的不到5%,大多数学生不能从奏乐中得到美的享受。”

    学琴并不是越早越好

    到底该什么时候让孩子开始练琴呢?王懿颖认为,孩子学乐器最早不能低于4岁。让孩子越早接触音乐越好,指的是让孩子多听愉悦的音乐,不一定非得古典乐,民歌、轻音乐等都可以让孩子接触。国内外的研究证明,2到6岁阶段,孩子的听觉能力会从一个较低的水平迅速发展起来,多听音乐,可以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节奏感,以及对于某种乐器特定音色的感情,甚至可以训练孩子对声音的分辨能力。

    王懿颖认为,在2到6岁这一阶段,孩子的手指肌肉发育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涉及技巧的系统训练,最好在四五岁之后。这之前,即使让孩子接触音乐,也应该是娱乐性质的,让孩子把乐器当做一件大玩具,慢慢培养兴趣。让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做一些无法做好的动作,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进而影响自信心和兴趣。国际音乐教育领域也形成这样一种共识:过早的技术训练反而会妨碍孩子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教学应以培养儿童兴趣为主

    王懿颖认为,家长在孩子学琴状态中起关键作用。家长过度陪孩子练琴,既不会促进孩子主动学习,又使家长失去了让孩子“自主成人”的作用。家长应尽快从帮孩子学琴的角色中退下来,在孩子的学琴中扮演一个充满友爱与欣赏的旁观者,一个耐心而慎重的提醒者。家长可以用享受的样子来听孩子练琴,让孩子觉得学琴活动能够给整个家庭带来快乐,而不要专注于孩子学琴的成绩。实际上家长通过自己有效的方式间接参与孩子学琴,比家长直接参与孩子的学琴活动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更大。

    赖达富曾经在厦门市的少年宫做了10多年的钢琴课老师,他认为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比学琴本身更重要。“有些音乐老师让入门阶段的孩童一上来就读谱、弹曲,这是违背孩子学乐器规律的。”赖达富认为学一种乐器应该就像学语言一样,也要遵循听、唱、弹、读的规律。先引导孩子充分感受他听到的声音,自己唱出来,然后过渡到让他学习把自己听到的在钢琴上弹出来,再引导他把这一段曲子对应到琴谱上。这种兴趣驱动的、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在入门阶段,不妨就让孩子多弹弹他会的曲子,这样他会越弹越有信心。等到八九岁左右,那时他们生理和心理条件发展到足够成熟的地步,再让他钻研技术,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学得如此之快。

责任编辑:admin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