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音乐节已经进入井喷式发展,许多城市都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造节”运动。以民谣摇滚为理念的“十三月唱片”作为民谣音乐节的坚守者,从经营理念到运作模式再到“民谣在路上”的火爆登场,使自己成为音乐产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业内人士认为:十三月这样的独立厂牌将成为趋势,音乐节“疯狂”发展催生新的经营模式,音乐产业等待重新洗牌。
著名音乐制作人、歌词作家李广平:中国太大了,需要这些音乐节;中国爱音乐的年轻人太多了,也需要个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十三月的步子更大一点,眼光更远一点,胸怀更辽阔一点!坚持就是胜利!
李广平
记者:十三月厂牌在今年推出“民谣在路上”全国巡演,您怎么看这件事的意义?
李广平: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把民谣和网络、文学、商业结合起来,让更多人面对面感受民谣的魅力,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这次“十三月”不局限在酒吧,而是在剧院、街头、音乐厅的演出,让大家安静听民谣,不仅仅是欣赏环境变了,而且欣赏的心情也变了:用心体验民谣的歌词的美妙和深度的文化内涵,从而发现民谣的美。民谣与摇滚不同,她需要的是回味与思考,不是宣泄与身体的投入,而是心的投入。
从操作模式上来说,民谣太需要商业的运作了,近距离的演出能够调动起大家的欣赏热情,再买唱片回家细听;而演唱者和组织者不至于亏本经营,民谣事业才能继续下去。因为现在唱片已经不能赚钱,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演出上面,如果演出还不能赚钱养活音乐人,我们的流行音乐的彻底完蛋了。所以不要排斥商业操作,要规范商业操作。
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民谣曾红极一时后由盛转衰,如今民谣音乐再次走入大众视野,对此你怎么看?
李广平:我觉得民谣是不会死的,因为他和现实、和人的内心贴得比较近,用很平实或者很诗意的歌词,表达我们的心情,比大多数流行歌曲有文化内涵,所以会再次走进我们的视野。
希望有更多的有商业文化背景,又热爱民谣的人来推广中国原创民谣音乐。中国有太多优秀的民谣歌手。我们不仅仅要有一个“十三月”和一个“榕树下”,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民谣歌手太多了,他们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如维吾尔族的何力、洪启;彝族的黑鹰瓦其依合、还有大量目前在酒吧街头弹唱的民谣歌手,都有相当不错的作品。我接触的北京宋庄的张敬、广州的民谣歌手杨发亮等人,都是才华横溢的民谣歌手,值得推广出来。
还有一批走校园民谣路子的大学生们,都是很值得期待的歌手。我们渴望一批批新人新歌不断出头,大家都有好歌听好歌唱,这才是正常的。
记者:现在民谣户外音乐节席卷音乐市场,据报道这些音乐节几乎场场爆满,你认为音乐节是否已经进入爆发期?
李广平:中国太大了,需要这些音乐节;中国爱音乐的年轻人太多了,也需要个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重要的是不要急功近利,要办出特色:尊重音乐家和观众,寻找不同的定位,才能让音乐节成为年轻人的狂欢节。我个人觉得,现在音乐节定位还是模糊,能在音乐品质和经营口碑都收到赞扬的还真不多。还有延续性问题:不是办一届就完了,要每年都让人想去,看不同的音乐会,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情。这需要主办方的眼光和胸怀,以及经营能力和实力。
记者:在当下华语音乐界,十三月的音乐风格、运作模式与其他唱片公司比是否另类?
李广平:是比较另类:注重现场演出,多种经营模式,很好!卢中强是个优秀的经营者。他和榕树下的合作,我觉得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我觉得网络和许多产品的营销可以和民谣音乐结合来做;而且巡演冠名、举办民谣演唱会推广品牌的效应都不会差的。我觉得现在唱片公司的经营者要把眼光投入到现场中,没有演出,流行音乐无法生存下去。
记者:十三月这种模式是符合音乐行业的趋势,还是具有偶然性?在当下的音乐市场中,你认为十三月是否找到了新模式的音乐产业链?
李广平:我觉得是符合音乐行业的趋势的;是很好的一种模式;至于是否成为产业链的一段,我觉得要看能否延续下去;还有就是有没有新的网站、产品加入进来,如果很多唱片公司都能运用这个模式操作,我觉得就是新的成功的模式。
我们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没有商业性的现场演出,就没有流行音乐的明天。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演出市场规范化、精细化。有赞助、有资金投入、有回报、有作品,才能形成良性循环,音乐才有新的生命。
记者:对十三月厂牌及其模式您有何建议?
李广平:扩大歌手范围,扩大演出范围,最终像美国的歌手一样,一个乐队或者歌手一年有200场以上的演出,过亿的收入,这才叫流行音乐产业化。
记者:对给十三月有没有提醒,需要注意或规避的方面?
李广平:步子更大一点,眼光更远一点,胸怀更辽阔一点!坚持就是胜利!明年要考虑在体育馆举办演唱会的可能了。为中国本土原创音乐,我们一起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