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新加坡馆:灵动的音乐盒子

2010年09月06日    来源:神州乐器网    
 

 

    在新加坡馆这座银色的灵动音乐盒里,参观者可以成为一个音乐顽童,玩转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音乐;可以用各种感官,发现幸福城市中的奥妙;更可以徜徉于空中花园里,感受花园城市的美好。

    “城市总是在变与不变、交融与排斥中行进,而这其中的张力便如同交响曲中乐章的回复与变幻,让人感到美好。”——2010年世博会新加坡馆建筑师陈家毅说。于是,展馆设计外形如同一个灵动的音乐盒,内部共分为两层,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新加坡馆出现在了世博园区B片区,它位于东南亚和大洋洲片区之中,耸立在黄浦江南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

    玩转音乐盒子

    “还有什么比音乐更能跨越不同民族、国度之间的差异呢?”新加坡馆馆长梁诗琪说。与新加坡主题“城市交响曲”相呼应,新加坡馆为人们所呈现的便是一场美妙的“音乐之旅”。

    新加坡馆造型如一只微微开启的音乐盒,外墙上的各种突起,正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当走进展馆底层,参观者就如同进入了一座神奇的音乐盒子。各种音乐互动体验设置,让人们有机会演绎属于自己的城市节拍,这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都会协奏曲”。进入夏季,馆方对互动体验环节进行了升级,在三个风格迥异的分展区,四架手拍鼓台取代了此前的弹跳垫。人们只需要按照指定节奏用手轻轻击拍鼓垫,就可以奏响动感的“城市交响曲”,鼓台本身也变得熠熠生辉;更令人惊喜的是,随着音乐的进行,分别展示新加坡的缤纷美景、新颖设计和多元美食的生动图像将逐渐呈现。在展馆一层的“都市进行曲”体验区,除了保留互动体验之外,这里还增设了更多生动展示。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扇子亲手“抓取”美丽的城市影像,让新加坡的各个侧面尽现手心;更可以通过展区中央的三个展台,通过图文并茂的投影,更加直观地体验新加坡在水资源管理、城市绿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和生动案例。

    而当人们拾步走上新加坡馆二层,近600平方米的开阔圆形剧场展现在了人们面前。这里放映的是由新加坡四位顶级明星——阿杜、蔡健雅、林俊杰和孙燕姿——共同演绎的展馆主题曲《感动每一刻》的音乐电视,由新加坡著名新生代导演陈小东制作,通过高达2.8米高、150度的巨大弧形幕布播放,让参观者尽享震撼影音。很多慕名到新加坡馆排队的观众都是冲着这个而来的。

    绽放“花园回旋曲”

    进入夏季,在新加坡二楼的圆形剧场里,隔日交替播映的还有另外一部影片。一段关于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资政的视频短片——“雨后天霁”。短片通过李光耀资政的讲述,了解一个岛国追求更美好城市生活的漫长旅途。水,对于新加坡来说,是如此宝贵的资源。观众可以从这段短片深入了解新加坡的永续发展,体会李光耀资政如何带领着新加坡人民,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工程技术和想象力,将新加坡这个没有腹地、缺乏天然资源的城市国家,蜕变成一个洁净美丽的花园城市。志愿者熊敏告诉记者,很多老一代的新加坡人,看到这部短片,都很感动,在李光耀资政的讲述中,人们读到一种内心的共鸣和震撼。

    “除了水与花园之外,还有其他什么事物更能体现新加坡与自然的亲近感呢?”因此,陈家毅设计团队选择这两个元素作为基础。

    在展馆设计方案中,园外广场上的喷泉,是“城市交响曲”的序曲。在葱郁的草木掩映之下,水柱的聚散起落为夏日的世博会带来清凉而悦耳的韵律。而闻名遐迩的新加坡花园景观在展馆顶部绽放,即使站在卢浦大桥上,这座“空中花园“依然清晰可见,它再次提醒人们居住在花园城市中的美好。在这个静谧的空中花园里,棕榈、蝎尾焦、天南星、蕨类等特色热带植物构成了花园的独特背景,20余种胡姬花点缀其中,争奇斗艳;花园特设喷雾和灌溉系统,丝丝水雾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芬芳的花香,包围在游客的周围。

    在这些缤纷各异的胡姬花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新加坡特别为本届世博会培育的“新沪交响曲”,这也是新加坡第一次为国际性活动培育新的兰花品种。兰花以翡翠色和金色为主色,叶脉呈平行状,精致而优雅,象征着新加坡和上海两座城市的繁荣之美,也是中新两国20年深厚友谊的生动见证。然而,这些兰花被从新加坡空运入沪,却对这里的天气状况“水土不服”,为此每隔四五周,凋谢的兰花需要重新更换一批。

    物尽其用做足低能耗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或许我们从未像现在一样强调能源节约。对于世博会所有参展国而言,节能也成为他们进行展馆设计不可忽略的要素。内部开放式结构、外墙的开缝设计和围绕一楼中央区域的冷水池,为展馆提供了天然的温度调节系统,将通过空气的自然流动有效降低馆内温度,从而避免能源的大量消耗。展馆的大部分建材都可拆除回收,这包括展馆的钢铁结构和立面墙的铝板材料等等。此外,建筑采用管桩为地基,仅有一楼的柱子以混凝土为材料。

    事实上,新加坡这个面积狭小的岛国,在节能方面一直走在亚洲国家先列。例如,著名的新加坡标志性建筑“滨海艺术中心”,楼体采用外墙保温技术,戏称为“榴莲头”的窗户,会随着光线的角度改变方向,以便室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此外,由于新加坡几乎没有淡水来源,而“化腐朽为神奇”的新生水计划也让每个新加坡人颇为骄傲。通过对工业或生活废水的有效回收和新生水系统处理,来不断产生洁净的新水,这一计划无疑对新加坡而言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现在,这一系统已经成为新加坡的重要供水来源之一。

    馆长梁诗琪向记者介绍:新加坡馆的设计注重景观绿化和水景,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新加坡馆顶层的“空中花园”,能够有效降低热能,尤其促进连接顶层和二层的缓坡的空气流通。此外,新加坡底层特设冷水池,从而有效输出这里的热空气。而新加坡馆外的音乐广场,也将在炎热的夏天为人们带来阵阵凉爽。

    我们很难用一个特定的词语来形容世博会新加坡馆,正如我们很难选择“先锋”或者“传统”,来描述新加坡。当夜晚降临,缤纷夺目的光影从建筑立面散射出来,为这座灵动的音乐盒增添更多迷人魅力。而这些先锋的设计元素,正是新加坡的现代化水平与科技的生动写照。“然而,正是最先锋的形式,却承载着最传统的内涵。”陈家毅说,突出交融和谐的“城市交响曲”,体现了“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在新加坡馆,游客有机会临近新加坡文化根部。  

    对话 Dialog

    城市交响源于各种元素的平衡   

    生活周刊:新加坡馆的主题为“城市交响曲”,它所要向人们传达的内涵是什么?

    梁诗琪:新加坡馆主题“城市交响曲”的灵感,源自于新加坡各种独特元素的平衡: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城市化与环境绿化、传统与现代,以及多元民族和睦共处,这也正是新加坡城市文化的精髓。而这种平衡就正如一首和谐优美的交响曲,打造了一个适宜人们居住、工作和娱乐的理想城市。

    生活周刊:新加坡馆的展馆外形酷似音乐盒,它体现了怎样的设计理念?为何会想到用音乐来串联这种设计理念呢?

    梁诗琪:新加坡馆的设计主题为“城市交响曲”,这一设计灵感来源如上所说。而新加坡馆的外观设计则更好地体现了“城市交响曲”这一主题,其造型如一只微微开启的音乐盒,外墙上的各种突起,正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对于我们而言,音乐是跨越语言、国家和民族的最佳沟通方式。因此,我们希望通过音乐来让人们感受到新加坡的独特城市文化和我们的美好城市愿望。

    生活周刊:提到新加坡,人们都会用“花园国度”来形容它,而在新加坡馆里也有一个“屋顶花园”,我想知道新加坡馆是如何诠释这一概念的?

    梁诗琪:大家都知道,新加坡一直被称为“花园城市”。新加坡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也为人所称道,新加坡馆内的“空中花园”正展现了这一点。“空中花园”寓意深刻,象征着新加坡有效平衡城市与自然的“花园城市”形象。它是一座色彩丰富、生机勃勃的“热带城市花园”。这座花园将由新加坡国家公园局(National Parks Board)负责设计,而这一政府机构正是负责新加坡绿化、打造“花园城市”的专业机构。在新加坡馆空中花园,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将种植来自新加坡的各种植物,让大家感受热带城市花园的魅力。

    生活周刊:“空中花园”的美誉对新加坡来说是名副其实的,在城市中心丹戎巴葛附近修建政府组屋,并在两座摩天组屋之间搭建“空中花园”,这体现了新加坡政府在黄金地段推行政府补贴居住模式的力度,能否给我们讲讲这个居住模式?

    梁诗琪:这是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推行的公共住屋政策。当新加坡在1959年取得自治时,面对了人口激增、失业浪潮汹涌、屋荒日益严重的问题。政府于是在1960年2月1日成立建屋发展局,专门负责兴建组屋,为人民提供栖身之所。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目的在于让公民在国内拥有一份资产及财务上的安全保障,在通货膨胀、租金上涨时可发挥保值作用。过去50年来,建屋局已兴建超过99万个单位,为国内80%以上的人口提供住屋,其中超过95%拥有自己的组屋。这种居住模式的典型案例比如:建屋局的首个生态邻里区是位于榜鹅的绿馨苑。这个邻里充分展现了适用于在未来公共组屋计划里的可持续性设计原则和绿色建筑科技。它拥有广阔的绿色空间。它的设计更是利用风力、雨水、阳光和周围的花草树木为基本原则。此外,当局也采用了一系列的科技来促进能源节省、资源善用、再循环及减低维修成本。

    生活周刊:在新加坡馆里,有哪些华人元素的体现呢?

    梁诗琪: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华人在新加坡的人口比例中占据了主要比重。因此,展馆关于华人元素的设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比如:在新加坡馆推出的舞蹈表演中,其服饰设计、音乐配乐等都完美的融合了华人元素。各个展出4大民族的展示里,例如传统服装的展示区,都包含了华族的展示。今年的新加坡美食节,我们也把源自中国福建、海南、广东等地的美食,带到了新加坡馆。在新加坡的传统美食中海南咖喱、萝卜糕、炸云吞等食品,都融合了传统的华人和南洋风味。

    新加坡,多民族的大熔炉

    新加坡馆另一亮点是四根形状各异的立柱,它们沿着平滑的曲线从楼顶悬吊下来,相互映衬,张力之间形成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平衡。而这四根立柱,正象征着新加坡多民族和谐共存、同甘共苦的多元种族。实际上,几百年前,新加坡就已经成为阿拉伯、中国、欧洲、印度和马来商人之间的交易中心。现在,新加坡四百万人口中,77%是华人、14%是马来人、8%是印度人,还有1%的欧亚族和其它种族的后裔。官方语言多达四种: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淡米尔语,主要宗教也有8种。在展馆的一层,人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娘惹族服饰,娘惹族即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baba nyonya,又被称为土生华人,即是例证。

责任编辑:admin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