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唢呐公婆吹传承培训基地挂牌成立 |
于都唢呐公婆吹培训基地挂牌 为全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 近日,于都唢呐公婆吹传承培训基地在段屋乡寒信村挂牌成立。该基地将依托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有生,对艺人和爱好者提供公婆吹吹技的专业传授和培训。据了解,这是全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 于都县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东部,贡水中游,县域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总人口90.2万辖9镇14乡,是赣州人口大县。 国家级“非遗”于都公婆吹,已流传了1600余年。历经千年后,公婆吹的音乐曲牌如今仅存16首,但仍自成体系,独具风格,被誉为民间民俗“音乐方言”,据于都县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夏闲不歇”。1929年,毛泽东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公婆吹就曾作为开场音乐亮相,红军离开于都开始长征时,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得胜曲》,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2008年6月,公婆吹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乐器主要为“公”、“婆”两支唢呐,唢呐由串子(木制)、喇叭口(铜制)、天心(铜制)、哨片(民间艺人用一种专门制作哨片的芦草制作)、铜皮子(铜制或用蛙壳制成)等组成,“公”唢呐稍短、哨片略尖,音色高亢嘹亮,“婆”唢呐略长些,哨片呈扁圆型,音色低沉浑厚。演奏时,艺人身穿彩服,配以大钹、小钹、大锣、小锣、大鼓、小鼓、梆子等乐器进行吹打。其主要曲调有《四季调》、《反合调》、《尺子调》、《五尺调》、《乾调》、《中调》、《高调》、《满身调》、《赵山坡》、《鹧鸪梅》、《大龙对》、《七五三二一》等。 从前,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丧寿庆,以及过年或获得丰收之际,都要请几个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改革开放使老区人民逐步富裕起来,生活中的喜事越来越多,《公婆吹》不仅在红白喜事、老人祝寿、乔迁新居时吹奏,而且在送子参军、举办集体婚礼、男到女家、开张剪彩时都要聘请唢呐乐队,以壮声势。每当秋收以后,农村唢呐乐手更是被上请下迎,应接不暇。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各种重大的庆典活动、比赛、演出中频频出现,屡获佳绩,因而早在1992年,于都就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不断深入,许多昔日在家务农的年青人纷纷走出大山,外出打工去了。而一些唢呐老艺人也年事已高,不再从事唢呐的吹奏。于都唢呐《公婆吹》的演奏形式面临失传,抢救于都唢呐《公婆吹》这支客家文化宝库的奇葩,使其能够后继有人,发扬光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据了解,该基地旨在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该项目,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该县文广局局长袁尚贵介绍说,于都公婆吹传承培训基地的建立,对于培养人才和传承公婆吹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