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七岁多,是个聪明快乐好动的小男孩,于是他的父母就决定让他学门乐器,能够学会慢慢地安静下来。经过父母和宝宝共同探讨,决定学大提琴,因为宝宝妈妈会拉小提琴,所以当仁不让地做了他学琴的督导“老师”。
宝宝很喜欢大提琴,虽然每天只需用练琴十五分钟左右,但好动的他还是无法按要求达到,再加上懂行的妈妈一丝不苟的指导,令他既无法偷懒。慢慢地宝宝高涨的学习兴趣慢慢下降,没有多久,原来迫不及待的练琴时间,就变成了例行公事。
这周,妈妈出差离开了他们居住的城市,对音乐几乎一窍不通的爸爸无可推卸地担当起了“监管”宝宝练琴的任务,爸爸的工作比较忙,很多时间在家都要工作。那什么时候让宝宝练琴呢?爸爸想,反正也不懂,只有宝宝天天练了,就应当会有进步。那么爸爸的任务就是想办法让宝宝开开心心地练够时间就好了。
第一天,吃完晚饭,爸爸开始收拾桌子,对正要去玩的宝宝说:“宝宝,爸爸要洗碗去了,如果你能这时候给爸爸拉下琴听听,爸爸会很高兴的。”宝宝看着爸爸的笑脸,很愉快地答应了。
宝宝的琴拉的当然还很稚嫩,可做爸爸的却不失时机地夸奖:“宝宝,爸爸原来没有好好听你练过琴,没想到你拉的还真不错呢。”这是宝宝第一天练完琴后得到的结论。
第二天,爸爸如法炮制,宝宝又不打绊子地完成了练习。第三天,宝宝主动请缨,而且也不再看时间,爸爸收拾完厨房的时间都是他练琴的时间。当然了,“陶醉”在音乐中的爸爸,干活动速度就变慢了。
第四天,宝宝从学校借了本好书,吃完饭就掏出了书,跟爸爸请求说:“爸爸,我今天真的很想先读这本书,能不能让我读完了再给你拉琴听?”爸爸还是微笑地对他说:“宝宝,你喜欢看书也是好事呀,我怎么会有意见。不过我这几天有点习惯了收拾厨房时听你的琴声,你不给我拉也没关系。当然了如果你给我拉了,会让爸爸特别高兴。”
听了爸爸的话,宝宝想了片刻,然后愉快地说:“那我还是先拉琴吧,我想让爸爸特别高兴。”那天宝宝拉的比前几天时间更长。
一周过去了,妈妈也回家了,周末照样妈妈带着宝宝去老师那里学琴,但不同的是,老师惊讶地发现,宝宝这周的琴拉的怎么进步了那么多?问及妈妈,妈妈说出差了,不知道 。
回到家一问,答案是这么简单。爸爸拿出那本他曾经推荐给妈妈看,但并没有引起妈妈重视的书《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妈妈一直认为,对孩子从小严格认真没什么不对的,她还有点认为是做爸爸的太宠孩子了呢。
原来不懂行不要紧,严格认真虽然也有效果,但对于孩子,快乐教育,在孩子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听到过许多抱怨陪孩子练琴苦恼的家长,从中是否能够吸取些经验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