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药家鑫成长之路折射的教育误区

2011年08月16日    来源:神州乐器网    

 

6月7日,开车撞人后又杀人的大三学生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之后,遇害人张妙也入土安葬。备受公众关注的药家鑫案已成历史,但它留下的影响和思考远未停止。日前,央视记者采访了药家鑫的父母,回溯其成长之路,探讨其扭曲心理的由来。

药家鑫犯下令人惊怖的罪行,其病态人格是显而易见的。他由父母眼里聪明听话的孩子,演变成一个拔刀杀人的疯狂凶手,既有个性和家庭的原因,也有社会不良风气浸染的原因。从药家鑫父母颇有悔恨之意的陈述来看,那种倾向于简单、粗暴、极端、生硬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尤其值得反思的。

首先,药家鑫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时过分强调了“服从”,甚至要求绝对服从。药父是军人出身,已经习惯了军令如山倒的环境,不自觉地就把“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理念带到了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越是寄望甚殷,就越是要求按照自己认为的“正确方法”来做事。即使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滋生了叛逆心理,药父也没有改变通过威权压服孩子的惯性。殊不知,军人都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能够在要求绝对服从的环境中自我调整,严格的管理通常不会损害其心理健康,反倒能够锤炼出钢铁意志。而孩子像是娇弱的花朵,一味放纵自然不行,可是一味刚猛以对的危害更大。一个被要求绝对服从的孩子要么无法建立起独立人格,要么会在叛逆心理和被动屈从的水火相煎中走向变态。

其次,在这个望子成龙的家庭中,药家鑫是一个“不能失败”的人。小时候,他练不好琴就要被皮带抽,成绩不好就要被关地下室。在中国的家长中,重视孩子的才艺培养却不注重人格养成的现象极其普遍。一方面,打着“为了孩子将来”的旗号,秉持着“棍棒底下出贤良”的信念,家长们逼着孩子去学习“十八般武艺”,不能按计划完成进度、不能达到预定目标,便会对孩子采取软硬暴力手段。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很少对孩子进行生命和爱的教育,很少告诉他们面对挫折的补救之道,很少培养他们面对得失的豁达心态。如此教育出来的孩子,当他遭遇突如其来的人生逆境时,他根本无法面对,他很可能在慌乱之间用新的错误掩盖旧的错误,进而铸就不可挽回的大错。

回头看,要求服从、要求上进,却不太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遗憾。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药家鑫的家长能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之上,辅以和风细雨的解释说服,他的心理是否能阳光、健康一些,他在遇到突发事故时是否能冷静、平和一些?人是交流型动物,通过彼此的沟通达成心理平衡,驱除心灵污垢。如果一个人长期接受压力和负面信息而得不到宣泄,就如同一条河失去了出海口,水位不断上升,决堤是早晚的事。

当然,药家鑫在实施犯罪时已经是一个“后果自负”的成年人,他也为自己的偏狭思维和残忍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反思他的家庭教育,并非是要指责他不幸的父母。药家鑫的冲动犯罪,造就了两个破碎的家庭。加害者和受害者的亲人,都将在余生里始终承受痛苦。药家鑫的父母之所以向媒体说出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某些缺失,也是为了其他人不再重蹈覆辙。教育孩子是一门艰深的课题,对于那些血淋淋的事实换来的教训,我们必须汲取。

责任编辑:admin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