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来自美国的国际知名小提琴家谢尔久·施瓦兹走进人民会堂一楼的一间小型排练室,十五张年轻的面孔带着期盼的眼神,早已静候在那里,其中大多数是未成年的孩子。大家围作半圆,将施瓦兹裹在当中。靠墙的沙发上散落着琴盒和随时待命的小提琴,一名被叫到名字的9岁女孩儿走到半圆中央,开始演奏……这是2011青岛国际音乐大师班第二天的授课现场,与此同时,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吴迎教授的钢琴课正在会堂三楼的另一间排练厅进行。
细处着眼“逼”走学生
作为青岛音乐节的一项传统内容,青岛国际音乐大师班已连续举办了6年,之所以在缺少财力的情形下仍坚持这一品牌的锻造,今年的主办方——青岛交响乐团的团长连新国直言:青岛人爱乐,却普遍缺乏对音乐艺术的鉴赏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见得太少。大师班开了一扇窗,放进新鲜的空气,也为青岛的学乐人以及音乐教育者开了眼界。
据说,在周六大师班开课的首日,便出现了一个怪现状,上午还在听课的学生,下午到了开课时间却迟迟不见踪影,后来才知道,因为观摩了上午其他学生一对一的教学过程,发现老师如此注重音乐细节的处理,为了应对老师严苛细致的要求,而趁午间休课时赶回家练习去了。无论是小提琴班还是钢琴班,都有类似的状况发生。
在施瓦兹的课堂上,记者就亲见施瓦兹对着乐谱,一小节一小节地为学生做着示范,不放过任何一个渐强渐弱的标记号,纠正被忽略的细节的表现力。而这一严苛的教学风格也使前来聆听与学习的本土音乐教育者受益匪浅。 先打三五年基础再练“大部头”
通过两天的授课,吴迎发现青岛学琴的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爱奏 “大部头”的作品。实际上大多数孩子根本驾驭不了这样的大作品,有点拔苗助长了。吴迎认为,小孩子还是要先打三五年的基础,基本的原则上的技术问题必须解决,然后才能谈到对音乐的变化的理解。
吴迎还提及青岛音乐大师班的独特性——参加大师班的绝大多数是正在学琴的孩子,而专业从事音乐行业的学生相对较少。他解释说,一个很大的因素是青岛没有专业的音乐院校,而只有综合性院校中的音乐系,所以大师班更多针对的是音乐的基础和普及教育。
而吴迎认为,正因如此,在这样的城市开办音乐大师班才更加必要,它为那些音乐学习者指明了学习的路径。施瓦兹对此也有着同样的感触,他向记者讲述,自己如何教导一位两周才请老师上一次课的学生,在独自的练习中养成自律学习的习惯。他认为,在基础性的学习中,更缺少不了一位良师的指点,哪怕时间很短。
吴迎还忠告那些试图为孩子寻找专业最好的家教的家长:“其实在最初一两年的学习中,能够让孩子感到兴趣会比一个专业水平更高的老师更加适合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