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日两国青少年在内蒙古草原进行了一次联合夏令营,结果,中国孩子在意志力和生活能力的较量上均输人一筹。此事一度引起全国的热烈讨论与反思。那么,时隔近20年后情况又如何呢?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九届中韩日儿童童话交流活动,从多个方面反映出了当下各国青少年的长处与欠缺。
创造能力无差异
中韩日儿童童话交流活动,原本是由日本倡议发起的一项重要国际交流项目,前八届均在该国举行。今年首次放到中国,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上海关心下一代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34名中国儿童、33名韩国儿童和33名日本儿童,从8月17日起至23日,分别在京沪两地共同参加编童话、画童话和其他才艺表演活动,并探访名胜景观。在此前几天,三国儿童分成10人一组进行童话编写,并以中国熊猫、韩国虎、日本鹿等三个国家的代表性动物为主线,编撰童话角本并配以漫画。今天上午,三国小伙伴举行了热烈的童话发布会。“无论是创作的发散性思维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中国孩子可以说是领先的,表明我们的孩子在智力和创造力方面是不逊于日本和韩国孩子的。”中国代表团团长王树峰颇为自信地说。
外语乐器是强项
来自上海曹杨二中附校四年级的崔元嘉同学,创作的飞向太空摘取仙丹的童话故事,既构思新颖又童趣盎然。同样,大多数的中国孩子并非过去所说的那样思维拘谨、创造力贫乏,甚至还比他国孩子更有灵气。此外,几天相处下来,虽然孩子们可以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迅速交上朋友,但在共同使用英语时,中国小学生的单词数量、口语水平明显要比日韩学生高出一大截。据活动招募的多位大学生志愿者一致反映,英语是我们中国孩子的强项,这是不容置疑的。中国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掌握乐器的比例也要高于日韩,这从主办方策划的一场才艺展示晚会上可见一斑。会弹奏乐器的以中国孩子居多,而且许多小学生自称已在钢琴等乐器的考级中达到了较高“等级”。
中国孩子缺礼仪
“中国孩子的零花钱真多啊。”这是昨天下午三国孩子游览东方明珠时给带队老师留下的印象,买旅游纪念品时出手阔绰的就数中国孩子。一名带队老师说,前天下午他们从北京飞赴上海,在登机前集合队伍时,日本团和韩国团都准时到齐,唯独中国团却有几名学生迟到,原来是忙着在候机楼的商场里“抢购”。让活动主办方负责人陈田老师感慨不已的是,文明礼貌、待人接物方面,中国孩子往往处于下风。王树峰也说,日本孩子最懂礼貌,见到老师就鞠躬打招呼,而中国孩子唯恐躲避不及,即便擦肩而过也大多视而不见。在礼仪方面肯定是中国孩子做得最差。而且,日韩的女孩还有一个显著区别于中国女孩的地方,那就是她们更像“女孩”,小淑女气质十足。
当然,王树峰团长还发现了三国孩子一个共同的弱项,就是都不太爱劳动,“我们发了几套T恤给他们,但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每天自己洗衣服的。不信可以让所有的孩子都打开行李箱,基本上都是准备把臭衣袜带回家给父母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