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我们音乐院校的毕业生该怎么办 ?

2011年12月21日    来源:    

   学音乐的孩子大都深知这样的道理——选择音乐,就注定选择了一条与常人不同的成长之路。而对这一点,他们的家长似乎理解得更为深刻,因为,一旦决定,就意味着时间、精力、金钱上的全力付出,从此不容退缩。

  从找老师,到学琴、练琴,再到参赛、考学、再参赛,漫漫音乐路上,成功的路径似乎总是这样:考入音乐院校,参加国内外各类大赛,出国深造或进入国内音乐院团。当然,每个人或许都会梦想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级音乐大师,不过,郎朗毕竟只有一个,能够当一名演奏家也不错了。

  然而,形势在近几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让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吴祖强都感觉“意料不到”。

  “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原本全国只有9所高等音乐专业院校,忽然增加到二三百所;因为自费生的诱惑,有的音乐学院甚至一次招生上万人以上”,吴祖强把短时期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归结为一些综合大学及师范大学的音乐系纷纷独立建院,而令人忧虑的是,“扩大招生没有能够事先认真、慎重地考虑师资的力量和必须的教学条件是否具备”。吴祖强感叹:“多年之后评价现状,也许可以认为这一局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音乐人才的培养进程,但质量的提高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就业难题随之而来,吴祖强说,据我们了解,现在音乐院校毕业生去专业音乐院校、院团求职十分不容易,但各地中小学以至大学的音乐教师却相当缺乏,许多毕业生宁愿留在大城市待业或者进入自由职业的行列,也不愿意到中小学当音乐教师。为此,吴祖强疾呼:“我以为目前最急迫需要研讨并解决的问题是内地音乐院校的办学方针和毕业生就业的前景规划。同时,必须有强有力的政策吸引音乐院校毕业生到各地就业,这也是国家提高社会音乐文化水平的关键所在。”

  吴祖强的隐忧得到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西洋音乐学系主任彭圣锦的响应。担任这一职务22年,彭圣锦说他在这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经历了台湾音乐教育“从起步到盛行,再到现在的衰落的过程”。而现在,他希望这段经历可以帮助内地音乐教育工作者找到避免重蹈覆辙的路径。

  “从1965年到1970年,台湾的音乐一直比较盛行,所有音乐系的毕业生都有教不完的学生。大概在1980年的时候,音乐教育的瓶颈开始慢慢出现。可是,到了1990年,台湾教育部门一口气在十所师范学院开设了音乐系,每个系招收30-40名学生。原本是在600名学生中录取140名左右,现在突然要从600名学生中录取近500名,学生的整体素质一下就降下去了。”

  彭圣锦说,2004年他们做过一个调查,其中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重要指标。结果,音乐系的毕业生要么出国,要么作兼职,就业的困境逐渐显现出来。

  彭志敏直言,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教学内容设计,内地音乐院校都比较多的考虑专业化问题,看重学生的成绩或者专业比赛的结果,而较少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毕业后长期发展所需要的实际能力,“从根本上说,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和发展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教学内容改革和人才培养问题的重新定位,也就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责任编辑:陈静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