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两位“乐坛王子”王力宏、李云迪的联手合作也是今年春晚的一大看点,现场效果也颇具感染力。舞台上摆放两架钢琴,一身白色西装的李云迪,安静地坐在钢琴前,随即来上一段《金蛇狂舞》,随后王力宏也弹起《金蛇狂舞》,两人似有“斗琴技”的意思。这个节目赢得满堂彩。在学乐器热的今天,家长都跃跃欲试。那么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乐器?又该如何学习呢?这可是一门学问。
* 中国的肖邦——李云迪
李云迪,在十四届肖邦钢琴大赛前,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名全部接受本土钢琴教育而没有吃过洋面包而扬名世界的钢琴家,创造了中国钢琴本土教育的奇迹!他于1982年10月7日出生在中国重庆,7岁起开始学习钢琴,9岁开始师从中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成名之后,毅然抛弃众多名利双收的演出机会,远离尘嚣,远赴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大学,师从以色列著名钢琴大师阿里•瓦迪教授。中国四川音乐学院、中国深圳艺术学校、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大学构成了他成长经历。1992年至1999年李云迪曾在国际国内多项著名钢琴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 音乐天才——王力宏
华语流行歌手、著名音乐人,亚洲华语流行乐坛最具代表性的创作、偶像、实力派音乐天王。其唱片总销量在全亚洲已超过2500万张。他不光唱功了得,会多种乐器,而且还自己担当自己大部分作品的编曲配乐以及幕后制作。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天才。从小生活在美国的他,6岁学乐,11岁就作曲,算不算莫扎特似的神童呢?精通各种乐器,例如钢琴、二胡、吉它、爵士鼓、小提琴等等。特别是他对对小提琴的掌控不容置疑的,他被娱乐界称为“小提琴王子”。说真的他拉小提琴的样子真的好帅哟,难怪有那么多的女歌迷为他倾倒。对于这个一个乐器高手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佩服他的不懈的努力,佩服他聪明机智的头脑。
* 孩子学钢琴,家长要知八原则
学钢琴既可以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促进孩子手眼协调和大脑发育,又有助于好习惯的养成、培养毅力锻炼性格,一举多得。然而,该不该将钢琴搬回家,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说它沉重,在于从孩子学钢琴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父母要把自己和孩子“捆绑”在一起,除了有经济基础做后盾,还要搭进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没有韧性与执著是很难见到成效的。因此,在决定让孩子学钢琴之前,父母有一些原则一定要知道。
◇ 原则一:考察孩子 先天条件
如果孩子能以正确的姿势握住笔,说明孩子手的小肌肉能控制自如了,这就具备了学琴的最基本的条件了。同时,比较宽厚的手掌和较长的手指对学钢琴非常有利,这有助于孩子轻松自如地驾驭钢琴。
孩子对音乐的敏感也很重要,比如他是不是喜欢听音乐?当电视机、音响里播放出好听的乐曲时,是否能跟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他的音乐记忆力如何,是不是能在听过之后清楚、准确地记住不忘?还有,就是具备敏锐的听觉,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微小差异,都有精细的辨别能力。
◇ 原则二:性格因素
学琴需要心静。相比之下,那些做事认真、有耐心、情绪平和、专注的孩子,更适合学琴,学习效果也更好。通常,孩子的注意力最短也要持续集中15分钟以上,才可以考虑学琴。
◇ 原则三:审视自身 足够的耐心和韧性
孩子学琴的成效和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耐心和韧性,父母能坚持、孩子才有可能坚持。所以,有让宝贝学琴的打算,父母就要有“持久战”的准备,保持平和的心态。
弹钢琴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有时克服了一个缺点,又冒出另一个缺点;新的缺点克服了,旧的缺点又犯了。为了一个音、一个指法,要反复练习多次,初学的孩子既难适应又觉得枯燥,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躁、退缩、放弃等现象都是正常的,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有能力说服自己、耐心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开导、引导他们,比如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孩子稳定情绪、建立自信心、克服眼前的困难。
◇ 原则四:做孩子的同学
孩子年龄小,对老师的话领悟不到位,最好由爸爸或妈妈为主带孩子学琴,并和他成为“同学”,记下每一个要点,帮孩子理解、掌握老师的授课内容;回家后扮演老师的“助教”,每天做“陪练”,比如提示孩子:手指抬高、注意休止符、保持速度均匀……这都需要父母事先想到。在此过程中,还应引导孩子学习总结自己的练习情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每个星期,父母还应该拿出一点时间,全家一起听一首名曲,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从中听到什么,一起认识和理解名曲的内容,也可以一起玩音乐游戏;多听音乐会,听听名家们的演奏;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如果父母能把“陪练”和共同欣赏音乐的过程看作是亲子学习和沟通的过程,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就不难培养起来了。
◇ 原则五:鼓励优先
练琴是重复性的活动,单调、枯燥。当孩子练琴时,爸爸妈妈所承担的任务则是仔细聆听和适时赞美,绝不是挑毛病。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当孩子有弹得不准确、不细致的地方,最好别急急忙忙地中断曲子,而是在孩子弹完之后,用和缓的态度指出错误,请他修正。这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使之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状态、并学会尊重。
另外,父母不要攀比,孩子学琴的最终成功,取决于努力的程度和持之以恒,而不是眼前的成绩。鼓励是让孩子努力的最佳方法。
◇ 原则六:压力适度
弹琴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有很强的技巧性——要识谱、搞准指法、手眼协调、左右手配合,有时还要加上脚踩踏板,即便是音乐天分很高的人,也不会在绝对轻松愉快中习得,非经持久地磨炼,难以掌握。因此,需要父母每天给孩子规定具体的任务,比如和孩子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规划出每天固定的练琴时间,并督促他们坚持,形成习惯;而在每天练习之前,确定当天的内容。由于孩子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可根据其自身情况和知识掌握的程度,每天可分两次练习,每次15分钟、20分钟,逐渐延长。
◇ 原则七:不宜小于5岁
太小的孩子小肌肉、身体协调性的发育还不够完善,骨骼、关节还未发育成熟,注意力比较弱,过早练琴,有可能影响其手部骨关节、韧带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能导致骨骼发育畸形。而5岁孩子的这些身体指标基本达标,认知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明显提高,对音乐也有了一定的分辨和理解能力。
◇ 原则八:起步更需要好老师
启蒙老师必须专业,否则,起步时“练歪了”,过后再请好老师修正,比从零开始付出的辛苦还要多。而且,还有可能扼杀孩子的音乐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