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中国古筝高山流水赏析

2012年03月09日    来源:爱乐教育    

  神州乐器网讯   在中国古筝音乐史上有一则流传千古的佳话,就是伯牙鼓琴与知音子期相遇的故事。相传春秋之时,优秀的琴家俞伯牙一日游至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汉阳月湖(今武汉汉阳),风和日丽,山清水秀,伯牙乐思如潮,操琴便弹奏起来。其时,樵夫钟子期正巧路经汉水之滨,听到伯牙的美妙琴声,便禁不住赞美一句“巍巍乎泰山”。伯牙闻言心中好不惊讶,因为此刻他正是欲借音乐表达一种泰山般的崇高志向。稍做停顿,琴声又起,情绪却已变化。乐音还未落定,钟子期脱口而出“荡荡乎若流水”。伯牙用音乐的色彩在琴弦上作出的“流水素描”,没想到子期竟能透彻地感悟.伯牙从吃惊转为钦佩,子期也仰慕伯牙的琴艺,二人谈乐论音,相见恨晚,结下深情厚谊。后来,伯牙复到汉阳月湖,钟子期已死。知音既去,伯牙“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因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为其弹琴的人),便破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后人感干高山流水寻觅知音的动人传说,在俞伯牙弹琴、断琴之处修建了纪念碑亭,是为江城名景古琴台。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甚广,浙江、山东、河南等筝派都有以《高山流水》冠名的古筝曲,并且都是各派古筝的代表曲目之一。王咒之、赵玉斋、高自成、曹东扶等名家

  也都能精彩地演绎本派的《高山流水》。

  各流派的《高山流水》似乎以浙派武林古筝曲影响最大。

  浙派武林古筝曲《高山流水》的内容直接取材于伯牙弹琴遇子期的故事。不过,这首由武林古筝著名演奏家王巽之先生传谱的古筝曲.并不是完整地讲述古筝历史故事的叙事曲.

  而是由“高山”和“流水”两大部分构成,以描摹景物来抒发情怀志向的抒情古筝曲。

  第一部分

  “高山”,音调沉稳质朴,音色浑厚而不失优美,主要运用相隔两个八度带按滑的“大撮”技巧,描绘高耸人云的山岳、绵延起伏的山势,意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般的志向。开始的十六小节具有引子的性质,透射出高山的凝重感,然后稍稍加快,增加了些活泼的情绪,音乐虽古朴凝重却不滞涩。

  第二部分

  乐曲经过短暂规整的平稳过渡,进人第二部分“流水”。由于在对旋律做按滑装饰润色的同时,连续大最地使用上下行的刮奏手法,快速的五声音阶琶音效果,使“流水”部分的音乐情绪陡然变化,时而澎湃激越,似江河滚滚东去;时而温润回环.如山涧涓涓的清流。十分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多彩多姿的“流水”的状态,使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模拟自然的声形状态是浙江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表现特色,但《高山流水》的模拟自然并非仅仅是追求客观地反映山光水色,而是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抒发人的情感心声,表达一种雄浑高远的志向,这实际上是咏物抒怀类古筝曲的共同特征。

  同样是王巽之古筝传谱,另一首浙江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表现手法和风格特色都与前一首大异其趣。古筝乐曲虽然标题《高山流水》,却并不着力于单纯描幕自然风物的状态声响,既未谊染高山的雄伟,也不张扬流水的奔腾,偶有描绘,点到为止。古筝家摒弃了繁闹多变的演奏手法.仅仅施以“清弹”,让音色纯净、透明、淡雅而和谐,借以抒发一种超凡脱俗、古雅高洁的情操和品格。所以,虽然从形式上看,此曲并没有怎么“显山露水”,似乎与俞伯牙鼓琴幸遇钟子期的历史传说没有什么联系,但音乐的意趣却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主旨有异曲同工之妙:伯牙与子期以音乐为纽带结下深深友情,这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是超凡脱俗的友情。

  这首古筝乐作品的清丽古雅风格叮能受到佛教音乐的审美趣味的影响,因为此曲的原型是浙江桐庐县赵镇关帝庙皮虚灵和尚在佛教法要“水陆道场”中吹奏的一首笛曲,后经浙派武林筝家王哭之移植成古筝独奏曲.再经河南古筝家娄树华演绎订正传世。清灵、虚空、淡泊、雅致,原本是佛教音乐自天竺国(古代印度)传来之始便一贯尊崇的美学原则,移植的筝曲当保留了佛乐的某些韵味特征。

  中州古调河南古筝曲的《高山流水》又别有一番韵味。

  这首由著名古筝家曹东扶校订的筝曲是河南古筝“板头曲”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乐曲有着规整严谨的结构和优美流畅又富有变化的旋律。在表现手法上,与前述第一首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多有相似之处:音乐情绪时而辽阔庄重,比喻巍峨峻峭的山峦峰谷;时而一泻千里,意指奔腾激越的滚滚江河。不过,与浙江筝曲《高山流水》重在表达一种高远志向不同,河南筝曲《高山流水》旨在抒发对山川河流的深深爱恋和对大自然的热烈赞美之情。

  

责任编辑:陈静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