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扬琴起源于中东、波斯等古国。扬琴是十七世纪中叶从欧洲传人我国的,到现在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扬琴传人我国后,长期普及在民间,扬琴的表现形式是为歌唱伴奏。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沿海城市发展,各地艺人纷纷走入城市,随着说唱音乐的发展和地方戏曲的兴起,扬琴表演艺术有进一步发展,使扬琴成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尤其是各地的“琴书”即是因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清末民初,随着民间器乐的发展,许多民间器乐的合奏形式作为独立的乐种、曲种出现和兴起,扬琴的表演形式又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潮州弦诗等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中的主要乐器之一。
在我国扬琴表演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扬琴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为一个阶段,一九四九年到现在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这一阶段始开扬琴独奏表演艺术的先河,并逐渐形成具有地方青韵的演奏风格特点和以独特演奏技巧为特征的扬琴表演艺术传统流派。这一阶段的扬琴乐曲为扬琴传统乐曲。扬琴传统乐曲大多是民问的扬琴演奏艺人们,将民间音乐扬琴化,使其为独立的扬琴曲。这些乐曲因其音调长期流传于民间,又经过民问艺人的反复加工和磨练,旋律流畅优美,音乐语言朴实无华,地方风格浓郁,所以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扬琴传统乐曲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演奏手法和地方风格流派,并成为现代扬琴作品的创作基础。
传统扬琴由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四大学派构成。现存有乐谱和音响资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广东音乐家严老烈改编,罗崎云、吕文成录制成唱片的广东音乐《倒垂帘》、《旱天雷》、《连环扣》,由江南丝竹音乐家任悔初改编并录制成唱片的《三六》、《中花六板》,由四川扬琴演奏家李德才演奏并录制成唱片的《将军令》,以及东北风格的扬琴独奏曲《苏武牧羊》等。
一、广东扬琴
扬琴传统乐曲中的广东音乐擅长运用加花、衬音、坐音、顿音、密打等技巧,具有明快、活泼、爽朗、清新的演奏风格。扬琴传统乐曲中的广东音乐代表作品有《倒垂帘》,乐曲运用扬琴右竹法改编而成。曲调悠扬流畅,并极富华彩。演奏特点上采用了衬音、坐音、顿音、弹轮等加花手法,提高了扬琴的表现力。演奏时要掌握好抑扬顿挫,注意层次分明。反复时可稍快,使情绪富有变化。《旱天雷》通过改编者对旋律运用加花和润饰,并加快速度的变化,使曲调爽朗、活泼,表现出人们在久旱逢雷时乐观、奋发向上的情绪。《雨打芭蕉》是根据广东民间乐曲重新整理改编的,曲调优美、明快,极富南国情趣,听起来抑扬有致,使人感到舒畅而振奋。乐曲形式上采用了“中一慢一快”的布局,使乐曲的音色、速度、力度等方面有了鲜明的对比,演奏上运用了扬琴的花音、坐音、顿音、轮音等技法。中段慢板用反键击奏旋律,加上和声伴奏,既突出了抒情性,又增强了立体感。最后快板运用快速连续密打的竹法,在急驰急收和充满热烈的气氛中,使全曲达到高潮。经过改编后的《雨打芭蕉》,在继承传统技法和风格的基础上,又注入了和声、复凋等多声部的表现手法,使乐曲既保留了富有南国之情的传统音乐风格,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时代气息。
二、江南丝竹
扬琴传统乐曲中的江南丝竹的发展,主要和江南丝竹这一乐种密切相关的。江南丝竹扬琴使用的技法和广东音乐扬琴的技法相同。江南丝竹扬琴的演奏风格突出了轻巧、雅致、细腻的江南丝竹的特点,乐曲如江南美女般清丽、委婉,令人赏心悦目。扬琴演奏技法上使用的双音、衬音、坐音、轮音、颤音、长轮等更加烘托和展现了江南丝竹的柔和、典雅。扬琴演奏的表现方法上要求音色纯净、圆润、柔和、明亮甚为关键。
江南丝竹扬琴乐曲中十六分音符的串音和华彩的衬音组成,使乐曲十分流畅,色彩秀美,这种色彩赋予了江南丝竹生气勃勃、行云流水的效果。江南丝竹扬琴的演奏需韵味轻重有序、虚实相间。力度要顺势渐进,使乐曲抑扬起伏、柔和婉转。乐曲中装饰音和长轮、弹轮的演奏,使曲调丰富活泼,优美波动,令人心潮起伏。
扬琴传统乐曲中江南丝竹的代表作品有《弹词三六》、《欢乐歌》。《弹词三六》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著名江南民间乐曲,原名《三六》,早在一八九五年出版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已有此曲的记载。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韵味清新隽永,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在民间除用丝竹乐形式演奏外,也有以琵琶、三弦在评弹演唱前作为“开场音乐”,故又有《弹词三六》之称。经整理改编后的扬琴独奏曲,由于吸收并发挥了江南弹拨乐器的特色,它和丝竹乐合奏曲相比,另有同曲异工之妙趣,颇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致。乐曲根据主题按回旋的结构而成,即每当新曲调出现之后,接着又回到一个称为“合头”的曲调上。这种多次出现的“合头”结构,十分近似回旋曲的主部,使乐曲在变化中取得统一,在统一中求得变化。演奏时需注意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变化和层次的分明,乐曲充满生气勃勃、热气腾腾的情绪。
《欢乐歌》是根据流传的江南丝竹乐整理而成的。乐曲结构是民族器乐传统中特有的一种倒装变奏曲式。前半段的中板,是根据后半段快板主题加花变奏而成,曲调细腻、秀雅而流畅;后半段则是快板主题,情绪欢快活泼而热烈。乐曲在渐次加快的进行中,显示出层次不断推进,情绪不断高涨。在演奏上发挥了江南丝竹润饰加花的特点,运用八度双音、衬音、花音、颤音、弹轮等竹法,扩充了音区的变化与对比。此曲经整理后结构更为集中精炼,情绪也更加欢快热烈。
三、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隶属于四川地方曲种,四川扬琴的表演形式,在说唱为主的表演中,它是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从伴奏说唱的过门、间奏等逐渐发展成为独立演奏、渲染故事情节和开场音乐片断的套曲而显示扬琴演奏艺术的,把模仿击鼓呜锣的武场音乐特征溶入音乐旋律,最后往往以极快速演奏收尾来表现纯熟的演奏技巧,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四川扬琴使用的琴竹要比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琴的软琴竹硬而短,使用扬琴的琴体则窄而长,四川扬琴独特的演奏技巧有咕噜音、滚竹、压竹音等,因而具有刚劲豪放、浓烈粗犷的演奏风格特点。四川扬琴传统乐曲中代表作品有《将军令》、《闹台》。《将军令》常用于武将上场或战斗的场面,有时也用它作为“开场音乐”。现根据李德才的演奏谱整理为扬琴独奏曲。全曲分四段,(一)散板:具有引子性质,表现擂鼓道锣之声,节奏自由。(二)慢板:表现将领升账的场面,演奏上要求稳重、庄严。(三)快板:表现将士出征时的情景,要奏得活泼生动。(四)最快板:表现战斗场面,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使全曲推向急剧、紧张、炽热的高潮,表现出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威武雄壮气慨。《闹台》是四川扬琴开场前演奏的曲牌。曲中运用了五度和四度的转调,前半段基本上是“六板头子”的发展,全曲的主要特点在后半段。扬琴运用了浪竹的奏法,增加了喧嚣热闹的气氛。
四、东北扬琴
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I扬琴虽然各自具有鲜明风格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所表现的扬琴艺术是从所属的艺术形式中派生出来的,以主奏形式表现或发展成独奏形式,是从属于所属艺术的一个特殊形态。它们都有一个从事表演的艺术家群体;它们本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曲目,同时又是所属艺术形式的代表曲目和代表人物。
东北扬琴学派的形成有所不同。它一开始由个别艺术家使用源于体间流传的音调,直接用扬琴表达,不依靠群体,不隶属于其它艺术形式,始终是独立、直接表现扬琴艺术的。并运用传统的艺术手段和技法表现自己内心的音乐世界,但感不足力求创新而形成标铭自己风格的特征。
扬琴传统乐曲中的东北扬琴乐曲《苏武牧羊》,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东北韵味十足的代表性曲目。乐曲是著名歌曲《苏武牧羊》改编而成的,乐曲在传统扬琴演奏基础上,创造性借鉴运用了古筝的吟揉手法,发明了弹轮及弹轮滑音技巧,极大丰富了扬琴的演奏手法和表现力,形成独特新颖的艺术风格。乐曲以散板形式出现,将音乐主题展开成一个抒缓旋律,在每一个停留音上用轮音持续,并在轮音尾部又加上一个弹轮,使旋律音在左手弹轮中得到渐弱式延长,又为右手奏下一乐句做了动作和情绪上的准备。乐曲第一段后的加花旋律演奏,不时出现一缕缕滑颤音,将旋律上下行小三度的两音连接起来,给人清秀华丽自然的感受,似筝似琵琶又都有所不同;接下来以轮音细腻表现着如诉如泣的音乐情感,运用我国传统的主题变奏形式,形成八次加花变奏,在演奏速度上逐渐加快乃至急板,然后嘎然而歇,再现主题如泣的音乐情绪,描绘了苏武的困难遭遇,同时也歌颂了苏武热爱祖国和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民族气节。乐曲抒情、豪放,在演奏风格上,它不同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四川I扬琴,而是别具一格的。
扬琴传统乐曲置身于民间艺术,继承民间传统、不断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鲜明艺术特点的扬琴流派。展望未来,它必将继续努力,学习借鉴其,他艺术流派长处,吸收更多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融会贯通,促进自身发展,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演奏艺术,向世界尽情展现东方音乐文化及东方扬琴艺术的魅力。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