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由于现实体制的原因,我们选择学校还不能都像幸福的内蒙古学生一样,拿着自己的高考分数直接去网上实时拍卖学校。那么,现在,更多的人还像众多企业到中央电视台投标广告黄金时段,用自己的分数去投学校的标,必须一次成功,否则无法进入令自己满意的学校。而我们的志愿咨询更多时候就像投标咨询一样,只能根据这学校往年的行情,来分析判断今年的录取线大致在哪里。
预测学校的录取线及如何根据高考成绩选择学校,经过多年来相关专家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用学校分差确定学校的大致范围。具体来说,首先根据自身的高考成绩所在的批次选择原来所定学校中在本批次及下两个批次的学校。其次,用自己的高考分差(自己的高考分数与所在批次的省控线的差值)与所定学校的往年(5年以上)的分差(所定学校往年实录线与所在批次省控线的差值)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分差大于学校往年(5年以上)的分差的最大值,则录取的概率很大。
二、用专业分差确定专业,如果你确定了报考专业,这时就可以用专业录取分的分差与自己的分差相比较,如果你的分差大于你报考学校某一具体专业的往年(5年以上)分差的最大值,那么被录取的概率比较大。如果用专业录取平均分的分差,多年的(5年以上)平均与自己的分差相比较,如果你的分差大于你报考学校某一具体专业的平均分差均值被录取的概率很大。
三、用自己的分差与所选择学校往年录取平均分的分差相比较。学校录取平均分是指每年实录考生的高考分数的算术平均值,它基本反映了学校录取考生的整体成绩水平。用学校录取平均分与当年该校所在批次的录控线之间的差值,即平均分差,也是衡量考生录取概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将考生的分差与学校专业往年的录取平均分差在5年以上的平均值相比较,如果学生的平均分差大于学校的5年以上的平均分差均值,则录取的概率很大。
四、用录取相对系数法精准定位。用录取分差最大值、平均分差均值基本上可以筛选出几个学校,为了更精准定位,可以运用录取相对系数法进行再筛选,录取相对系数为各分差与状元分差之间的比值,学生的录取相对系数为学生的分差与状元分差(状元线与学生自己对应批次的省控线之间的差值)的比值,学校专业的录取相对系数为学校专业往年的录取分差与当年状元分差的比值。学校平均分录取相对系数则为学校录取平均分差与当年状元分差之间的比值。这样以来,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录取相对系数与学校专业实录线的相对系数往年最大值相比较,然后再用自己的录取相对系数与学校平均分录取相对系数的均值相比较,如果学生的录取相对系数大于以上两个录取相对系数均值,则录取的把握相当大。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采用数学公式来表示以上几个指标值及比较方法。
第一组概念:省控线(S):是高考录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确定学生或学校所在批次的分界线。由省招委根据各批次的招生计划及当年考生的情况确定,一般是各批次招生计划120%左右考生的成绩就是省控线。例如某年理科(文科)招生计划20000人,某省招委就确定成绩排名第24000位的考生分数570为当年理科(文科省控线。)
分差(F):是确定录取相对位置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生的成绩或学校(专业)的录取分数与它所在批次的省控线之间的差。
状元线(Y):当年某一科类(文科、或理科)排名第一的学生的高考总分。它是计算学生录取相对位置的重要数值。
学校或专业最低录取线(C或Z)。是指学校或某校的某一确定专业录取的排名最低的学生的高考总分。它是计算考生相对位置的一个重要数值。
学校的录取平均分(pc)。是指学校往年实录学生高考成绩的平均值。
第二组概念:
学生录取分差:设学生成绩为X,则学生录取分差为X-S
学校专业录取分差:学校某一具体专业的录取分数与所在批次省控线的差值即Z-S
状元分差:状元线与某一批次省控线的差值即:Y-S
学校录取平均分差:学校某年的录取平均分与某批次省控线的差值:pc-S
第三组概念:
学生录取相对系数,是指学生的分差与当年高考状元的分差的比值。
学生录取相对系数(PS):PS=(X-S)/(Y-S)
学校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是指学校录取平均分的分差与当年状元的分差的比值。
学校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PpC):PpC=(pc-S)/(Y-S)
专业录取相对系数,是指某个学校的某一特定专业的分差与当年高考状元分差的比值。
专业录取相对系数(PZ):PZ=(Z-S)/(Y-S)
第四组概念:
学校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PpC)平均值:
是指若干年(一般为三到五年)某校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PpC)的算术平均数。
专业录取相对系数(PZ)平均值:
是指若干年(一般为三到五年)某校的某个专业的录取相对系数(PZ)的算术平均数。
按照学业规划的观点,我们选择专业重于选择学校。那么在计算录取相对系数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计算某个学校的录取相对系数,而应当具体到这一学校的某个专业的录取相对系数(PZ)。用专业的录取相对系数(PZ)几年的平均值与我们的录取相对系数做比较;另外,也可以用学校往年的录取平均分相对系数(PpC)均值与学生的录取相对系数做比较。如果学生的录取相对系数大于它们两个(PpC均值与PZ均值),则录取的把握相当大。以此作为我们的参考,方能体现科学决策。
根据往年录取相对系数的计算,大致计算出系数的活动范围,而确定当年的相对系数,并根据估算的系数与省控线、全省最高分等变量来确定当年某一学校或专业的最低录取线,进而确定自己是否报考。就上表而言,我们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根据2001~2006年度相对系数的计算,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2005年的相对系数活动范围,也就是0.006~0.277之间,其结果2007年西南财大实际录取线应该在534~576之间,而2007年度西南财经大学实际录取线为570,显然它位于该区间之内,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确定相对系数活动范围的方法,其取值范围较窄,这就导致了少数学校2007年的相对系数预测不是很准确,于是有些学校的录取相对系数也超出了往年的范围,比如清华大学、北航等。但我们相信,只要加长取值区间,并考虑当年的一些特殊变化(扩招或缩招、媒体炒作等),则一般都能得出比较准确的预测。
这里,学校或专业的录取线就将涉及到另一个现象,就是对变动趋势的把握。从往年的变动趋势来把握今年的录取规律。由于招生人数的变化,由于报考人数的多寡,即录取率变化,每个学校的录取排名或分差都处于变动之中,总是或高、或低,不可能一直升高或一直下降。它都是围绕着平均值升高或降低。
在学校方面,也就是目标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计划数,报考学校和专业人数的多寡,即学校和专业录取率变化,有没有大幅度的变化,一般来讲,如果招生计划大幅度地增加,尤其是学校和专业录取率增加,则它的分差可能降低,排名可能靠后。反之,则分差升高,排名靠前。
在考生方面,也就是报考人数方面,它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如果目标学校、专业成为该省考生的热门专业,则分差可能提高,排名靠前。反之,分差降低,排名靠后。怎么确定是否热门呢?这就要参考有关资料,比如《招生考试报》编写的《招生章程》中就有往年的报考热门专业资料。另外,要注意媒体的宣传,在媒体上炒得比较多的学校和专业一般分差都比较大,而排名也都靠前。
五、描述大小年现象的指标:录取率系数法
录取率系数就是录取人数除以提档线上报考第一志愿人数的比值。它就是对大小年现象的量化。如果录取率低,说明报考此学校的学生竞争激烈,该年属于大年,如果录取率高,则说明报考学生少,招生计划大,学校招生一般处于小年。下面我们可以用录取率来描述学校的大小年变化。
在以上图表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录取率低的年份为该校的大年,录取率高的年份为该校的小年。并能大体预测出当年的大小年变化趋势。
其实这种预测大小年变化趋势的方法还有待实践检验,能否将其作为规律来使用,笔者表示怀疑。为什么会出现大小年的现象呢?其根源就在于信息的封闭或者说不对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能参考的只是往年的招生录取资料,而这些资料所显示的往往与今年的实际情况不同,如果某所学校去年或前几年因为报考的人数多,造成录取分数很高,这就为学生造成了不敢报考的假象,结果大家都不敢报考,造成了该所学校今年的录取分数线大幅度下降。但如果大家都知道了这一现象,并以大小年现象为根据去放胆报考,结果实际情况是又有大量的学生报考了这所学校,人为地将它的录取分数线抬了起来,这样就会造成很多学生高分落榜。
这就提醒了我们不能以大小年为规律填报志愿,而真正应该重视的是当年实际的报考情况的分析预测,当然如果能实时的看到报考情况(比如网上公开填志愿模式,08年开始在内蒙古实行)是最好的了。但在没有实施这一模式的情况下,我们还只能分析预测当年的变化形势。一般来说,上各种媒体比较多的学校,大家都比较关注,因此报考人数可能较多,而一些偏冷的学校或第一次招生的学校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另外,从地域上来说,发达地区学校报考人数要相对多一些,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报考人数就要少一些。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冷门学校或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其落榜的风险相对要小一些。
六、位次法:是通过自己在全省的排名与目标学校往年录取线上学生排名的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排名比学校最低录取线学生排名靠前,那么就可以报考该学校。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超高分数学生及顶级学校,比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这些学校的录取线排名变化不太大,可作参考。如果成绩属于中等的学生,一般不建议使用。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