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吕思清:艺术不需要“郎朗现象”

2012年05月31日    来源:缘分音乐    

  神州乐器网讯 20年前,17岁的吕思清成为首位获得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的中国人;6年前,吕思清被《中国青年》评选为“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个青年人物”之一。近日,记者对来沪举行音乐会的他就目前古典音乐领域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了专访。

  职业演奏家耐住寂寞

  吕思清与许多年轻成名的演奏家一样,他在获得帕格尼尼金奖之后也曾在乐坛“隐形”了一段时间,求学、比赛、练琴、演出,他走过了所有青年演奏家都必须经历的心路———独享孤单。

  对于这段寂寞的音乐生涯,吕思清叹谓古典音乐家都要能享受寂寞,“当我在茱利亚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小提琴教育家德罗希?迪蕾就曾对我说‘古典音乐家要耐得住寂寞’,当时我还不能理解这句话中的含义,但当自己终于成为职业演奏家之后,我便能了解每个字中的深意。对于一个职业演奏家来说,不仅需要琴拉得好,同时也要能耐住寂寞———每年到世界各地巡演、练琴上百场,只能是一个人独处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中国琴童关键在心态

  4岁学习小提琴,8岁被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破格录取,吕思清成为了千万中国琴童的成功范本之一。在很多海外音乐教育家眼中,中国琴童一直是个令人惊诧的团体,而中国琴童家长的心态也被认为是“热烈而非理性的”。

  吕思清说:“学习音乐的人越多越好,这对于观众群的积累是有益的;但不能说学习音乐就要成为音乐家,因为没有那么多人有机会、有资格成为职业独奏家或加入专业乐团。”

  “孩子们的家长必须认识到这种技艺的掌握将对人生产生好的影响。演奏音乐能帮助人们把眼界张大,体会到生活的多种色彩,注重人与人的交流。”他说:“可是,现在琴童有很多压力,学得太苦太累,家长应该适时给予启迪,而不是重复练习——帕尔曼提倡的‘快乐练习法’,就是让情感的愉悦来净化心灵,使大多数人成为音乐的支持者、爱好者。”

  郎朗现象艺术更需要关注目前国际乐坛最炙手可热的中国音乐家当属钢琴家郎朗。有人将郎朗的迅速蹿红视为“郎朗现象”,并试图在更多年轻音乐家身上复制这种“现象”,仿造出更多的郎朗、李云迪来。

  吕思清对于“郎朗现象”的说法持不同意见:“我不赞成把某些情况动不动就归结于某种‘现象’,很多元素是相辅相成的,需要成功的途径和必要的商业运作渠道。青年音乐家的成功可以有很多种开始,可以是比赛得奖、名师推荐、一鸣惊人,但最重要的是观众走进剧场后从他的音乐中得到了什么:如果观众们感觉两小时愉快地过去了,那么这场音乐会就是成功的,因为观众感受到艺术家的感染力。”

  “艺术水准,才是艺术家最需要把握的关键。”他指出,“对于艺术家来说,对艺术的理念、激情和100%的投入最重要。演奏家要保持好的演奏状态,必须时刻有敬业精神和专注力———艺术不需要现象,艺术需要专注。”

  名琴收藏开拓新市场

  吕思清用的是一把1742年制造的瓜奈里小提琴,价值600万美元。自1999年起,由他策划的“世界名琴名曲名家音乐会”已在华举办四届,已

  有近20把阿玛蒂、斯特拉迪瓦里及瓜奈里小提琴相继造访中国,总价超过8亿元人民币。

  他说,希望能在中国开拓新的收藏事业,能有更多中国收藏家关注价值与艺术兼具的古董琴:“其实我这把小提琴在20年前只值几十万美元,这20年来小提琴的升值速度远远超过黄金甚至钻石,所以说古董琴蕴涵的价值巨大,但国内却始终没有形成这个市场———中外收藏家毕竟有观念差异。”

责任编辑:陈静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