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见解。
精心预设 孕育兴趣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音乐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音乐课都有“新鲜”感,才会孕育出学生恒久的兴趣。
精彩的开端使学生进入了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音乐教师要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有了精彩的开头和丝丝相扣的中间环节还不够,一堂课的结尾也不容忽视。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高潮。同样,一堂音乐课也应该有高潮之处。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精心设计,可以在生动的故事中结尾,也可以在听教师范唱或听音乐结尾,好的结尾可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升华主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魅力语言 点燃兴趣
1.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和节奏性
音乐教师是艺术教师,尤其要讲究语言艺术,音乐教师的语言应生动流畅,富于趣味性。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能将幽默恰当地运用到教学语言艺术之中,往往会收到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育环境、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育绩效的独特功效。不能像老和尚念经似的一个调,使学生萎靡不振,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老师讲解乐理知识的时候,语言要准确,有轻重缓急,富于节奏感,使学生听起来顺耳、悦耳,愿意听、听进去、学进去。
2.老师语言的简洁性和直观性
音乐教师的语言要形象而富于启发性,切忌语言拖泥带水或前言不搭后语,漫无边际。老师说得口干舌燥,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听得一塌糊涂。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最好是越通俗越好,且简明扼要,还要辅以点睛的肢体语言,在润物无声之中点燃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达成教学的有效性。
盘活方法 激发兴趣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多样化的学法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学习的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体验情感,参与学习,激发互动,这样能收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视听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眼力)、思维能力(脑力)以及反应能力(行动)等。
2.音乐与美术整合
让学生一边唱歌(口动)一边绘画(眼动、手动),把自己的感受(脑动)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3.自主表演
在学生能有感情(心动)地歌唱(口动)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的即兴(脑动)表演(行动)的形式,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用形体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的歌唱与表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创设情境 保持兴趣
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优化了的音乐学习与生活环境。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受生活实际的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不仅如此,情境教学还将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从而将唱歌、欣赏、活动的训练统一在具体生活的音乐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仅掌握了技能技巧,而且发展了音乐表现能力,同时让学生对音乐有了兴趣。
体验成功 提升兴趣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不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审美愉悦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只由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
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知识糅合到音乐活动中,让学生顺带学习。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该是充当策划人和欣赏者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学生能够做到的事情,教师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干,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成功中享受喜悦,从而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