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杨澜:艺术教育不应是中产阶级孩子的特权

2016年01月16日    来源:新浪公益    
杨澜:艺术教育不应是中产阶级孩子的特权

  神州乐器网讯  杨澜的身份很多元,如果要她自己排序,她最为看重的除了做主持人就是公益人。如今她有超过1/3的时间都用在管理她发起的阳光文化基金会,对于每个项目细节的了解和专业程度往往令业内同行惊讶。有人开玩笑地说“杨澜的专业水平已经完全可以做公益项目经理”。

  “艺术教育不应该是城市中产阶级孩子的特权”——杨澜

  用十年找到方向

  “2007年寄读学校和中芭的'摇滚芭蕾'演出结束之后一个小男孩在后台悄悄走到我身后,拿出一支玫瑰送给我,那一刻我永远也忘不了。“——杨澜

  从1997年第一次做公益,为“希望工程”做志愿者主持人拍专题片,到2013年正式推出“阳光艺术教室”项目,杨澜16年的公益之路走的精彩又不易。她曾经参与支持过众多公益机构和项目,如今依然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大使。她也曾经捐赠出书的版税直至捐出阳光媒体集团51%的股份成立阳光文化基金会。2007年和中央芭蕾舞团发起的“芭蕾走进校园“活动让她看到了艺术教育的神奇力量,从此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在关注流动青少年群体,”阳光下成长“项目正在茁壮成长。

  >>与公益结缘

  1997年,刚刚留学归国的杨澜与“希望工程”合作,做志愿者主持了一部“中华成语故事”系列片,虽然工作比较简单,但这次的合作让杨澜看到了做慈善事业的艰辛,从筹集资金、制作节目、发行到联系各种机构和人,大量的工作都由该项目的几个人去完成。可以说从第一个公益项目杨澜就已经深深体验到做公益的不容易!

  同一年,杨澜的《凭海临风》发行了,她毫不犹豫地将第一笔稿费30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1998年发大水,她在香港呼吁社会各界捐赠;从最终帮助零星的贫困者,到成立“阳光文化基金会”,公益对于杨澜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其后,从各种公益代言到发起“汶川大地震孤残儿童救助专项基金”,从申奥宣传大使、世博形象大使、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大使,乃至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形象大使……在民生疾苦与国家形象之间,杨澜为大大小小的公益项目奔走。

  最初杨澜对慈善的理解也仅限于捐款,捐完了让别人去做。后来杨澜发现这个“做”存在天壤之别。同样是捐100万,最后实际效果是怎么样,我们真的去探究过吗?过去常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现在全球慈善发展的趋势下,你教给他如何捕鱼仍然不够,如果他捕了100条鱼,却只能吃一条,还有99条没有办法送给其他人,他仍然还陷在穷困中。所以现在的情况,不但要给人一条鱼,还是教人捕鱼,最后你还应该努力去建立一个鱼市场,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长期、可持续的去帮助人。

  “爱不仅仅是一种心愿,也是一种能力。把一百万的捐款管好容易,但当有两千万、两个亿甚至更多的捐款在手上时,如何把每一分每一角花到合适的地方,便不是所有人或机构都能胜任的了。”杨澜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告诉说明,不仅仅是明星,甚至很多民间团体或机构都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管理经验、法律意识、制度建设。“我参加过一个节目的录制,就是有一些学生,他们看到了一个患病的女孩,没有钱去支付医药费,所以他们上街去给她募捐,然后募捐完了以后这个钱除了支付医药费之后还有盈余,于是大家就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的意见,这个女孩认为这些钱是以我的名义募捐的,都应该给我,但是这些募捐的大学生,就是觉得你已经手术费已经够了,我们应该把钱给下一位需要手术费的病人。”

  >>创办“阳光文化基金会”

  2006年杨澜、吴征夫妇用自己的捐款在香港设立了阳光文化基金会。阳光文化基金会十多年的公益之路,外人看来实属不易,在杨澜眼中却是自然而然。“善是每一个人心里都有的部分,人本性自然的流露其实就是善良的,不需要特别地刻意或者特别地规划,慈善便很自然地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在杨澜看来,慈善、公益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能收获很大的快乐和满足感。

2007年与芭蕾共舞汇报演出芭蕾共舞汇报演出

  2007年阳光文化基金会和中央芭蕾舞团联合发起“芭蕾走进校园”活动。回忆当年,杨澜说:“当时我们是资助了北京两所寄读学校的孩子们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芭蕾舞训练,这些孩子平时有一些是挺调皮的,老师觉得都拿他们没有办法,孩子们内心其实都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尊重和再认识。”半年过去,艺术的催化让60多个学员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杨澜回忆道:“后来这些孩子和中央芭蕾舞团的国家级艺术家们在天桥剧场合作演出,下面有上千名家长、老师和同学,还有刘延东、孙家正等领导。好多孩子平时都挺倔的、挺生硬的,但是那天接到证书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哭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他们第一次得到真正的肯定。”

  这是这一次的尝试让杨澜看到了艺术教育在青少年身上的魔力,坚定了将“阳光下成长”做下去的决心,阳光文化基金会最重要的项目“阳光下成长”正式锁定缺乏资源的青少年群体,用艺术教育提升人格并带领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如今“阳光下成长”已经发展出“阳光少年艺术团”和‘阳光艺术教室“两个子项目。通过”硬件+软件“的方式支持合作流动儿童集中的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2007年以来,阳光文化基金会针对边缘青少年群体(特别是流动青少年)展开艺术教育的“阳光下成长”项目,项目获得了良好效果和社会反响,也为基金会在此领域积累了经验。2008至2009年,又进行了十场“与芭蕾共舞”的大型活动,使北京不同区县的学生接受有关芭蕾舞的普及教育和观摩。之后又组织了累计超过一万名的流动青少年走进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各种演出,让他们体验多元化的艺术形式。通过这种具体的艺术教育的方式,支持缺乏机会的青少年接受、体验和欣赏艺术,养成健康人格,更好的融入社会。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通常看待艺术教育仅仅是作为城市里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以前可能觉得对升学有用所以学学钢琴、学学绘画,现在认为这就是素质教育。但在杨澜看来,艺术教育是一个人格教育问题,对儿童人格的塑造具有很大的作用。杨澜认为整个“阳光下成长”项目的核心价值是,把艺术视为是一种方式、一种介质,使孩子们通过学习艺术课程,增强自信心和社会归属感,而这种改变将成为一种“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到更多的流动青少年的成长。阳光文化基金之所以采取艺术资助的方式,是因为看到了艺术教育对改善他们精神面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做公益十年之后,杨澜和阳光文化基金会选择专注在流动青少年艺术教育领域深耕细作,与国内外诸多这个领域的专业机构合作和交流,制定符合本地需求的流动青少年艺术教育方案。杨澜常常回忆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场景:“那个平时顽皮的寄读学校少年,演出后在后台送我玫瑰,对我说“杨澜阿姨,谢谢你”,我的眼泪忍不住留下来,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面对质疑、勇敢前行

  名人做公益,不可避免会面对大众的质疑。投身公益事业以来,杨澜屡次被卷入各种风波中。但是,这一切的困难并没有让杨澜放弃公益的理想。

  “公众本身就有知情权,无论是慈善机构还是公众人物,你既然在社会上做事情,就要面对别人的质疑,有时候这种疑问并不是以非常友好的方式提出来,但是你需要把事情说出来,对我来说,就是发生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要求自己必须要把事说清楚,但是不管说了多少,最终还是要去做事情。我相信做事,我相信在做事的过程中得到的那种非常持久的快乐,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我会一直做下去。”

  “一个人做慈善,无论是出于宗教、感恩、赎罪、快乐等目的都没有问题。大家不应该去探究、质疑别人的动机,而更应该去研究什么样的慈善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可以一起探讨是逢年过节每人发500块钱效果最好还是在当地设一个工厂更好,还是说设完工厂以后在北京找到销路更好。每个人把注意力放到怎么样能够让慈善变得更有效的时候才是真正往前走了。“十六年的公益之路,杨澜已经可以以开放地心态面对不同形态的公益方式,对她而言,能够更好地服务目标群体,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长期可持续效果的,就是好的公益模式。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周亚男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