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有底线的商业化 川北大木偶戏从寂寞民间艺术变为城市名片

2016年02月29日    来源:新华网    

川北大木偶戏传人 晓晖

  神州乐器网讯  对于大木偶戏这项事业的期待,梁晓晖说,“我这一代传承人能做的,就是先生存下来,在这基础上能给后人留点什么东西。”

  真正吸引梁晓晖的大木偶戏表演,在传统川剧木偶表演的基础上,掺杂了歌剧、舞剧、话剧、电影,搭配上灯光舞美音效过后的整体效果。

  在他眼中,可以升级的是,如川剧变脸从3张增加到20张,口中喷火从只喷一次改成气罐喷火,连绵数次不绝;水袖变为4米长绸,新增木偶持毛笔书法。但他坚决拒绝啼笑皆非的、异想天开的、八竿子打不着的想法。

  如果说上一辈艺术家在大木偶表演上,讲究的是个人魅力,能演多少种角儿、会哪些专攻技巧,那么这一辈传人更讲究创造的东西怎么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要是遇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我想老祖宗看我们现在必须做的这些改变,也不能说什么。”川北大木偶传戏人梁晓晖挺直了腰杆,刚刚长出的发茬像黑色的刺,一股添加了岁月积淀的自信油然而生。他的荣誉感,更多来自他给南充这座城市带来的文化上的荣耀,以及给后人留下的上万平米的新大木偶剧院。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戏上一代传人,从未敢想的——这门艺术竟然从农村的微末之技,摇身一变成为南充市最拿得出手的文化表演。其中的层层转折,是梁晓晖等人为这门艺术选择的一条商业化道路,“有底线的商业化”。

   18岁的决定 演好生旦净末丑,还能有绝活儿

  传统表演更多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魅力,比如能把生旦净末丑角儿都演好,还能有拨髯口、甩水发、转内芊的绝活儿。

  梁晓晖算得上是“戏二代”。梁父是四川南充岳池县川剧团的著名生角儿。每天晚饭后,灯光映出父亲的黑色剪影,刻在梁晓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父亲挺拔着身板,一手卷握剧本,一手兰花翘指,口中的咿咿呀呀,那范儿“简直了。”

  梁晓晖6岁开始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12岁时看“特效”戏《美人鱼》,他惊讶于美人长出了鱼尾巴。18岁时,在南充剧院看到大木偶剧《玉莲花》,他做下决定,“我要考木偶剧团。”

  如今,46岁的梁晓晖已是国家二级演员。他眯起眼睛,干净雪白的脸庞与他擅长的“生”角儿不谋而合,透过无框水晶玻璃眼镜望向窗外,片刻静默恰好适合他接下来的抒情。“一朵朵莲花冒出来,荷叶片片,就像荷塘月色。下面起了淡淡烟雾,灯光照着唯美景象堪比张艺谋的《红高粱》!”

  梁晓晖从走台步、练形体开始,手指需要灵活得像使用筷子一样使用木偶芊芊,慢慢地,他开始演“浪花”“云朵”,再进化到“轿夫”,最终演遍《玉莲花》、《美人鱼》、《红宝石》等剧目的所有男主角。

  但他不满足于此,他想学会老一辈木偶艺人的所有绝活儿,“我每次就扭到老师教,但老师总喊我‘去练哦,木偶都还没有摸熟。’”老师的这句话,说了十年。

  28岁时,梁晓晖和同门师兄弟共4人成了大木偶戏上一代传人的关门弟子,也成为了大木偶日后传承方向的决定性人物。

  传统表演更多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魅力,比如能把生旦净末丑角儿都演好,还能有拨髯口、甩水发、转内芊的绝活儿。而真正吸引梁晓晖的大木偶戏表演,是在传统川剧木偶表演的基础上,掺杂了歌剧、舞剧、话剧、电影,搭配上灯光舞美音效过后的整体效果。

   有底线的商业化“我们创造的东西更符合现代人审美”

  2004年,靠绝活儿吃饭的木偶剧团已经支撑不了60多名演员。最困难时,二十多位老师每月拿出自己的30%工资给学生发生活补贴,这日子持续了一年。

  “必须开拓市场。”梁晓晖那时已成为团里的中流砥柱。他和师兄弟决定,去外地营销大木偶剧。老一辈起初有异议,“后来慢慢也支持了。要是皮都没了,还怎么长毛。”

  木偶剧团开始到峨眉山营销,最初只参与一两个节目,在节目单中显得生硬、突兀。梁晓晖和导演沟通后,加入重新编排的舞蹈、音乐、灯光,效果慢慢好了起来。

  “我们创造的东西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第一年没有盈利,第二年就好了。”梁晓晖又眯起了眼睛,干净雪白的脸庞与精打细算的商贾模样再次不谋而合,透过无框水晶玻璃眼镜望向窗外,眼神更加深邃。“老一辈的东西在现在的旅游文化时代用不上了。”他缓慢地说道。

  “但我也是有底线的。”他突然从凳子上弹起来,挪了挪位子又坐下。他说,曾有导演建议他在木偶剧中加上杂技和流行歌手唱歌,说这些更吸引观众,“他们根本不懂,(如果加的话)定位就乱了、编排也没有主线了!”

  木偶剧团接下来请了全国一二线的导演前来指导,而梁晓晖成了不懂木偶基础的大导演和只懂木偶表演的小演员之间的关键沟通者。他和师兄弟最终拟出计划,同时施行两套方案,一套市场营销方案,主要在峨眉山搞,一套训练演员木偶技术基本功,在南充剧团,原则上不失传,求本真,有底线,“坚决拒绝某些人提出啼笑皆非的、异想天开的、八竿子打不着的想法。”

  在他眼中,可以升级的是,如川剧变脸从3张增加到20张,口中喷火从只喷一次改成气罐喷火,连绵数次不绝;水袖变为4米长绸,新增木偶持毛笔书法……2015年底,他说服老板花20万元设计舞台背景LED动画,将舞台升级为液压升降舞台。他想象着,灯光可以更酷炫,谱曲可以更细腻,3D投影可以更逼真。“老板赚钱了,才能给你花钱升级。”梁晓晖笑着说,此外,剧团每年都要进学校“培育市场”。

   大木偶戏的新生 从寂寞的民间艺术变为城市名片走向世界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戏起源于民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和其他的传统戏剧一样,这门民间艺术经历过寂寞,而通过梁晓晖这代传承人的推广,从民间的微末之技,变成了南充市最拿得出手的文化表演。

  “经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大木偶现在是南充城市文化名片了。”梁晓晖喜上眉梢,细数家珍:2007年受邀参加墨西哥35届塞万提斯艺术节,近年多次赴美国、英国、西班牙、韩国等地商演;2012年《彩蝶的神话》荣获第21届国际木偶联合大会暨国际木偶艺术节最佳剧目奖;《千里共婵娟》荣登2013年文化部春节电视联欢晚会;2014年参加首届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龙门传说》荣获最佳剧目奖……

  “如果还在唱庙堂,木偶可能就不值钱了。”梁晓晖不自觉地捏捏右肩,因长期举重达数十斤的木偶,他有了肩周炎、颈椎炎、胃病等。但他认为,这些都是值得的。

  隔两年就要创作新戏,这也是市场的需求。梁晓晖的目标是,70分钟的戏,“要让烟点、尿点都消失。”他和记者分享起一个正在创作的新戏,讲的是一位将军是南充人,有一天他回到家乡征集丝绸,再运送到西域贩卖,由此展开一场奇幻故事。

  采访时,梁晓晖5岁的儿子在一旁拿着双刀挥舞,他说,下一代的演员耍心太大,都是被动地学习,把演木偶剧当成谋生工具,而不是一辈子为之奋斗的事业。“我这一代传承人能做的,就是先生存下来,在这基础上能给后人留点什么东西。”梁晓晖说,南充市政府已经答应出资在南充修建一个上万平米的大木偶剧院,“哪怕只有一点,也够了。”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周亚男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