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碰撞与交汇——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音乐当代研究暨第22届“磬”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

2019年09月23日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2019年9月20日,“碰撞与交汇——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音乐当代研究暨第22届‘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隆重开幕。此次研讨会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十三五”重大项目课题组、中国音乐研究欧洲基金会(European Foundation for Chinese Music Research)和《磬》(CHIME)杂志联合承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学系、民乐系、国际交流处、教务处等部门协办。

上午9:00,研讨会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组委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教授,组委会副主席、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教授,组委会副主席、荷兰中国音乐研究欧洲基金会主任、“磬”杂志主编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先生,组委会委员宋瑾、汤琼、李淑琴、郝维亚、徐之彤教授,会议论文评审委员张伯瑜、洛秦、史通文(Andreas Steen)教授,以及来自海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们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教授主持。

俞峰院长致辞

俞峰院长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指出,自1991年第一届“磬”(CHIME)举办以来,本次会议是22届会议中第二次在中国本土举办,参与发言的中外(含中国港澳台地区)学者一共有121名,是“磬”(CHIME)年会历史中规模第二大的一届。俞峰院长强调,长期以来,中国音乐欧洲研究基金会主要的研究范围是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也包括中国和周边国家(地区)的音乐比较研究。本次会议的英文的标题“Contrasts in Chinese Music”,表明西方学者再次关注中国音乐文化的对比。俞峰院长认为,本次会议的议题关注的问题非常广泛。除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音乐史学问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问题、中国音乐的传播问题等之外,还涉及了大量当代音乐作品的研究论题——这也是本次年会的一大亮点。中国主办方的这一设计,真正体现了会议议题中的“当代研究”。从另一角度来说,本次会议是“磬”(CHIME)年会的议题最多元的一次,也是议题的边界拓展最宽的一次。

贾国平所长主持开幕式 

高文厚先生回顾了“磬”杂志的三十年历史,认为此次会议在中国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令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人感觉就像回家了一样。他提到,本次会议之所以选择“中国音乐的对比”这个主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非常广泛,并允许许多不同的人加入。在他的眼里,音乐更应该是一个愉快合作的领域。高文厚先生希望,此次会议能够为大家提供充足的空间,并且给彼此以及我们的同伴一个细心的耳朵,会议中的碰撞和交汇最终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和音乐。

高文厚先生致辞 

鉴于此次会议的合作方——“中国音乐研究欧洲基金会”在增进中外跨文化理解、推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促进中国音乐国际传播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央音乐学院决定聘请该基金会五位成员——该基金会主任高文厚先生(Frank Kouwenhoven)、英国伦敦大学钟思第教授(Stephen Jones)、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皮卡尔教授(Francois Picard)、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李海伦教授(Helen Rees)、德国海德堡大学梅嘉乐教授(Barbara Mittler)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外籍委员。随后,俞峰院长为当天到会的两位外籍学术委员高文厚、皮卡尔颁发了聘书。

俞峰院长、贾国平所长与两位外籍学术委员
高文厚先生、皮卡尔先生合影

与会专家合影

开幕式后,在贾国平教授的主持下,举办了本次会议的首场主题发言,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姚亚平教授、沈阳音乐学院海震特聘教授、(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史通文教授相继发言。

洛秦教授发言


      洛秦教授在题为《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言中,以自身近十年的研究成果阐述对于音乐人类学“中国经验”的结构性思考,从“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音乐人类学的中国问题、论域及方法”和“中国经验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模式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三个方面,探讨了“舶来”学科理论在中国土壤中的适用性问题。

姚亚平教授发言 

姚亚平教授的《价值观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发言,是其承担的十三五重大项目《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理论研究》的成果之一。该课题涉及中国的现代音乐创作,主要写作阅读对象不是专业的作曲家、音乐学家,而是公众和社会,即一些关心音乐的普通人群和政府的有关文化的决策机构。姚亚平教授指出,他的研究试图对公共社会与现代音乐之间存在的鸿沟做一些沟通和调解工作。姚亚平教授认为,中国作曲家接受了西方的作曲理念,也接受了这一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的价值观;作曲家的工作意义在于,他们注定要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寻找自己文化的可能性,并努力做出国际化贡献。

 

海震特聘教授发言


       海震特聘教授在题为《传统程式与随机演唱:以195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京剧音乐为中心的分析》的发言中指出,传统程式和随机演唱原是戏曲舞台艺术的重要传统,但以往研究对传统程式着墨较多,而曾与程式并存共生的随机演唱及伴奏,却一直在研究者的视野之外。 海震特聘教授强调,戏曲演出中在传统程式基础上的“随机演唱”与一般意义上的“即兴演唱”并非同一件事。随机演唱及伴奏曾被看作是落后现象而被抑制,并在普及京剧“样板戏”时完全消失,虽然自1980年代以来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复苏。

史通文教授发言


      史通文教授的《录音中国以及中文唱片:动机,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局限性(1902-1914)》的发言,主要关注录音在中国清代的发展情况,侧重于分析、考察当时德国在中国录音的动机和结果。史通文教授的发言聚焦于由柏林音韵档案馆发出的以人类学为动机的研究,并通过由不同背景的业余爱好者进行的各种现场录音来实现素材的收集工作。他认为,这些录音几乎没有为改善文化交流和关系做出贡献,却被视为西方文化优越性的科学证据。

据悉,本次会议共历时三天。除了学术研讨外,还将举办三场作品音乐会(民族器乐重奏音乐会、民族器乐独奏音乐会、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主要议程结束后,会议协办方之一——山西吕梁艺校还安排了赴山西吕梁采风的活动,重点考察山西的民间音乐。

本次会议从2016年开始动议,历时近三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承担了最为主要的工作。该会议是中国近年来音乐界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除了规模宏大、议题广泛、议程多样外,还在于它是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研究的一次集体展示,也是中国相关领域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的一次亮相。

正如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教授在对会议的贺词中所说的那样:“思想因碰撞而闪光,文化因交汇而繁盛”。在某种意义上,本次会议集中呈现了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状况。让中外学者看到,古老的中国音乐文化,在当下呈现了蓬勃的发展生机;民间的土壤里,长出了灿烂的现代音乐之花;让世人看到,不一样的中国音乐的新面貌。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杨阳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