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学理论 > 正文

管文宁:人人都可以把小提琴拉好听 从事艺术却需要深厚的修养

2011年08月20日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近日,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管文宁教授做客人民网天津视窗。管文宁形容自己,“我还是一个比较好动的人。让我一天到晚都坐着,肯定不行,我练琴都是站着练。”
    
    问到一天最多练多长时间的小提琴时,管文宁告诉人民网天津视窗:“年轻的时候练的比较多,从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都在练,并且一直是站着练习。”
    
    人民网天津视窗表示“这可是一个体力活”,管文宁认为,练琴除了耗费体力,“还是脑力,这么细的弦,要把它拉出声音来,耗费的体力很有限。”她说,拉小提琴的人不一定人人都能当演奏家,或者搞专业,如果想把琴拉好听了,或者说最起码把一首歌拉好听了,“我觉得应该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做到这一点,管文宁认为,必须要掌握一些要点。她形象地比喻小提琴演奏“就是摩擦音,像使锯一样,你让锯走得好、走得平稳,不能瞎使劲。这是一个物理现象,无非要把它把控好了。”
    
    管文宁特意提到了京胡大师杨宝忠先生,“杨老先生是梅兰芳的琴师。60年代,在一个音乐周上,我拉《梁祝》,恰巧被他看到。我当时用的是学校的一把意大利琴,我老师的琴。当时我们班有一位拉二胡的同学,杨宝忠老先生就让我们两个人,带着乐器去他那儿玩,我俩就去了。杨老先生我原来不认识,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我记得当时他白头发、白胡子,已经很大岁数了。到了他那儿,他说,‘我看看你的琴’,我就把拿着的琴打开了,他说,‘不是那把琴’。确实,因为拉完《梁祝》,我就把那把琴还给了老师。回来才知道,杨宝忠老先生想看我演奏时用的那把琴,并跟他有的一把意大利琴作对比。我没想到,拉京胡的老先生会有一把意大利小提琴。他的那把琴,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抄走了。这是后话。非常好的一把把琴,保存得也非常好。”
    
    管文宁回忆,“杨宝忠老先生拿出我那把琴来,翻出他的一本谱子---应该是纽约版的、我们翻译成中文叫‘小提琴小品集’的小册子。上面有100多首小曲子。像《梦幻曲》、《小夜曲》等等。他拿起琴来就拉,翻到一篇就拉,拉了好几个小曲子。”

    管文宁形容,从专业的角度,杨老先生演奏的姿势看起来很不像样,但令人吃惊的是,演奏出的曲子,听起来很好听,像老唱片里克莱斯勒(编辑注:弗里茨·克莱斯勒,美籍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的那个味道,“所以,我有时会和我的学生说,你在一个领域上,如果能走得很高,一定会有很宽的修养才行。”
   
    管文宁谈到自己,除了小提琴外,比较喜欢钢琴、声乐。但她谦逊地表示,只是喜欢并不擅长,“因为这些东西演奏起来,都很不容易。”

    访谈中,管文宁还讲到了小提琴的历史,她说,大家一般都知道小提琴独奏、小提琴合奏和乐队合作,实际上小提琴一开始是用来伴奏的。据可考的历史资料,最早的小提琴著作、曲子能追溯到16世纪晚期。但在14、15世纪的油画作品中,却可以看到有拉小提琴的人物出现,可以想见,那时候就有小提琴这种乐器演奏了,那时候的演奏主要是给唱歌和舞蹈伴奏,还没有单独出来作为一种演奏形式。也可以说,“小提琴最早的渊源是在舞蹈和声乐那儿。”

    所以管文宁认为,要想把小提琴演奏好,有必要了解当年的舞蹈是怎么跳的、歌是怎么唱的,“我原来对这个事情不清楚,就知道傻拉琴。”管文宁笑称。

    直到对一些事情有认识后,管文宁觉得小琴提不但是练出来的,还要对相关的领域有所了解。她谈到,很多作曲家写的是“音画”,搞音乐的人大部分都会做到这点,听到什么音乐,脑子里会有一些场景联想出来。“当然,要是什么都没见过,怎么会出联想?脑子就是空的。你能把小提琴拉好听吗?”

责任编辑:admin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