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5日14:00,达努泽教授系列讲座《元音乐》(Metamusik)第二讲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401继续进行。本次讲座最主要的内容是继续导论的第二部分,即讲授"元音乐"的第二个前提。
"元音乐"理论的第二个前提是七种关联域模式。这七种模式的提出,强调了元音乐理论能够唤起人通过思考行为和体验行为来想象艺术的艺术性。
第一种,内文本的关联域模式,是指同一文本中,不同部分彼此间的关联域对于促成整个文本的意义。元音乐在这种同文本之间相互作用下产生,达努泽教授引用了巴托克的作品《为弦乐器、打击乐、钢片琴的音乐》为例解释了同文本中音乐形式与元音乐的关系。
第二种,下文本的关联域模式,指文本的一部分与同一文本全部的关系,探究的角度在局部与整体之间,这是一种阐释学关系。教授以贝尔格的《室内协奏曲》为例,解释了此种模式。
第三种,文本间性(互文性)的关联域模式,是指在同一体裁内或在不同体裁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不同文本间相互摘引、隐喻、反讽,将关联指向由文本本身扩大到不同文本之中。
第四种,居间媒体的关联域模式,是一种传媒美学的关系,是文本层次与其他媒体层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更强调媒体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教授以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的作品为例,在探究其究竟是音乐作品还是造型艺术的过程中,包含了媒体间的关联域问题。
第五种,外文本的关联域模式,是指作品之外的事物反射在作品文本中的体现,文本与美学以外相关系统的关系,又称为文化的关系。音乐吸收许多外部世界的因素,一旦融入表演之后,在多层面上促成元音乐。
第六种,制作美学的关联域模式,是由作者实现的文本。在制作过程中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作者实现作品过程中的美学理念。
第七种,接受美学的关联域模式,是由接收者实现的美学事件。它与制作美学关联域有关,客体以对作品的听、看、感受为接受前提的同时,自身也会贴近文本层面。
达努泽教授利用大量的实例来论证"元音乐"第二个前提的内容,前两种模式指文本内部关联,第三种模式指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接下来的四种模式是文本与外部的关联。其中涉及到阐释学、美学、文本研究、媒体互换等多种方法相融合的研究理路,使"元音乐"这一概念的层面更为开放和多元化。
"元音乐"概念可延伸至与音乐事件有关的所有领域中,导论部分已将内容框架和理论由来,以及所涉及范围进行了阐述,为本学期接下来的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