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张又丹通过对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传媒业不同对象的访谈,以问题意识积极介入流行乐现状,尝试为这个行业探寻新的“蓝海”。在科研中,做学问所必须的严谨态度、更有逻辑性的判断推理和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令张又丹获益良多。著名乐评家、《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金兆钧对这项研究的评价非常高。他说:“流行音乐中也有学问。只有让这些道理明明白白,才能更清醒地改变未来。这样的研究可谓正当其时,意义非凡。”
纯粹聆听
如果说科研需要细究音乐中的道理,那么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则“没什么道理可讲”,放松身心,调动全部的情感去享受音乐带来的感动与美好,是唯一需要做的事。这是张又丹在许多音乐欣赏公开课上反复强调的观点。
除了在课堂中教学、在书斋里做学问之外,张又丹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就是面向全校学生乃至校外听众,以公开课、讲座等形式播撒音乐的魅力,引导人们领略音乐的美妙之处,指引和带领听众更好地欣赏音乐。
为此,张又丹在深圳大学面向非音乐专业的学子们开设了一门《音乐欣赏》公共选修课程。结果,这成为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之一。每次上课的时候,都常常出现“爆棚”现象。学校不得不为这门课程提供能坐200人的最大的教室,并采取电脑抽签的方式从众多报名学生中随机抽取选修者。
为了满足更多学生求知、求美的愿望,张又丹每个学期都要开设2至3个班次的《音乐欣赏》课。迄今8年来,已有5000多名深大学子在这个课堂上接受过音乐审美的熏陶。张又丹说,每次在课堂上看着年轻学子们因为音乐而表现出的感动,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快乐和幸福,她都会因为能帮助人们理解音乐的美好而感到充实、满足。
除了大学公开课之外,张又丹还走出校园,走上了“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讲坛,走进深圳音乐厅“音乐大讲堂”公益文化活动,以及很多社会课堂,为市民听众和深圳的教师、机关干部等群体讲述音乐的无穷魅力。每一次讲座,她都会花费比正常教学多好几倍的精力去“备课”,挑选最合适、最动听的音乐示范片段,制作PPT讲义,令这些主题严肃的音乐讲座呈现出活泼的色彩,将观众深深吸引到音乐艺术的美妙世界中。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张又丹为西方音乐在中国的普及、钢琴与中国民乐的融合而殚精竭虑。在深圳为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系列课程中,张又丹已连续7年为自己的同行们开讲《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可与称赞,约2000名中小学教师从她的课程中获益无穷。由于在这项“音乐教育工程”中的突出表现,张又丹获得了2010年“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学”一等奖。
著名音乐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乔建中对张又丹的音乐普及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他印象中,张又丹从来不主张听众从“听不听得懂”的角度去欣赏音乐。因为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没有造型性,也没有语义性,进入人们情感世界的方式更直接。所以不能把脑子“武装”起来去听音乐,而是只要打开耳朵与心灵,让心情随音乐起伏变化。在音乐中感受力量、美好和每一个动人的瞬间。乔建中说:“懂不懂并不重要,能不能感受得到才重要。张又丹抓住了这些音乐欣赏的奥秘。”
在教学之余,张又丹受邀参加了许多音乐会的演出,如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的“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四周年音乐会”、由中华传统文化杰出华人促进会和香港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深港精英音乐交流音乐晚会”、由香港华侨华人总会、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港深情怀音乐会”、与美国德克萨斯州韦兰德浸礼大学国际合唱艺术团合作演出的“中美高校合唱交流音乐会”等音乐会,她在这些公开演出中演奏钢琴,让美妙的琴声拂过人们的心房,也在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中让音乐成为友谊的桥梁。
音乐是一种感性的艺术,能给生活增加色彩和感动,增强人的幸福感。“我很幸运,能将爱好和自己的工作、社会责任融合在一起!”张又丹这样说。是音乐,让她的神采中传递出一种自信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