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器乐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对孩子有耐心。有些家长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对孩子非常粗暴,经常责骂孩子。认为孩子笨,不用心、注意力不集中,是使教师对学生失去耐心的主要原因。我们要说,对于业余学琴来说,没有笨的孩子,只有笨的教师!因为教师首先就应该根据孩子的能力、学琴目的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规格,不善于根据情况调整教学的老师是不明智的。从另外一方面看,将学生学不会完全归结为学生笨是一种推脱责任的做法。研究与经验均表明儿童学琴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由于教师没有掌握器乐学习的规律造成的,而不是孩子的问题。比如许多孩子在演奏程度很深时还不识五线谱,就是因为我们对五线谱教学的规律不甚了了。除了儿童注意集中的时间限度外,孩子反复出现同一错误往往并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是注意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帮助学生调整注意分配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总之一个良好的教师应该更多地反省自身的教学问题,不要总将责任归于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有耐心。
许多家长反映教师从不做示范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事实,目前由于器乐教师奇缺(尤其是钢琴、小提琴这样的热门专业),因此社会上大量的器乐教师本人并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往往没有能力给学生做示范。另一种原因是,在学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即便那些演奏功力不错的教师也必须经过练习才能比较流畅地演奏布置给学生的乐曲,而练熟每个学生学习的乐曲往往是不现实的,所以也就无法示范。能不能做高水平的示范确实是教师水平的标志,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求每一个教师在任何程度的乐曲上都能示范是不现实的。总的来说,在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基本规范阶段做示范应该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再好一点的老师应该在较难的程度时对一些关键性的片段,或学生出现问题的片段能够做出示范。虽然示范不是必需的,但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清楚技术动作规范、音乐表现的要求与实现方法,因此,教师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的问题判断与分析能力与丰富的经验比实际的动手演奏的能力可能更重要。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不是给孩子讲而是给家长讲。先教家长,由家长教孩子,在儿童学琴入门阶段是很常见的现象。这是我国儿童器乐教育水平不高的重要表现。在良好的器乐知识与技能学习层次的安排下,儿童应该完全能够理解并掌握教师的讲解与要求。孩子不明白,只能说明教师没让孩子明白,而不能说明孩子没有能力明白!教师把责任推给家长的做法,是孩子长期依赖家长,没有独立学琴能力,没有学琴主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短期行为看,教师省了事,但从长远看副作用很大。因此好的教师应该从第一课开始就使孩子明白学琴是他自己的事,所有的讲解都应该是针对孩子而不是家长的。好的教师应该有具体的办法了解孩子是否明白了教师的讲解,比如让孩子用自己的话重复一遍老师的讲解,或让孩子自己将对的演奏与错的演奏分别做一遍,看他(她)是否能够明确区别正确与错误。总之目前的儿童器乐学习中存在着家长参与过多的问题,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
布置作业的水平是判断教师水平特别显著的一个指标。过大的作业量,作业过于难、过于简单是常见的问题;作业安排还要既注意新知识、技能的可接受性,又注意对已往知识与技能的巩固与强化;从整体上看,学习安排是否照顾到了作品风格的全面,音乐性格的多样性,技术发展的全面等等都是非常费心思的。教材选择单一,练习曲从头到尾挨着练,是教学设计不良的表现;在学生基础不好时就拔程度,参加不适当级别的考级等,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它是教师经验不足的表现。抓大局──学生学琴的兴趣与主要教学目标的要求,弃小节──个别错误与不规范的动作,不急于求成,在发展中调整,在进步中改正,这些都是教师经验与信心的表现。
衡量教师好坏的方面很多,这里仅仅概括地例举一些方面。家长们必须认清的是,完美无缺的教师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当前某些热门专业教师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从教学水平到学费标准,琴童家长对教师没有很多的选择余地,这些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难以解决的。本文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衡量教师的标准,目的并不是使家长放弃现在的老师,而是使家长考虑自己的老师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时有一个思路,并开始用一种更清醒的态度去与教师沟通,使教学相长。下一期我们还将从家长的角度涉及到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