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北京:让教师拥有“阳光心态”

2009年07月30日    来源:    

    在成功运行三年后,“首都高校支持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日前圆满结束。作为参与者之一,首都师范大学项目组20多位教师共承担了北京市16所项目学校建设任务。作为这项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项目组针对初中教师群体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阳光教师”活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项目组负责人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杨朝晖拿过来一摞厚厚的项目结题丛书,书中的具体事例真实透露出这些学校的教师们从消极焦虑逐渐到阳光进取的心理转变过程。

  职业倦怠,初中教师心理问题不容小觑

  “把嘴闭上!”“这都听不懂!没见过这么笨的学生!”诸如此类的教师训话在初中校园里屡见不鲜。杨朝晖告诉记者,从表面上看,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的问题,但从深层次上却反映出初中教师,特别是那些社会认可度不高、教学环境相对较差的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豆腐腰”,杨朝晖说,“这形象地反映了置身于小学和高中阶段‘夹攻’下的初中教师的尴尬。”

  北京万泉河中学的一位教师就曾坦言,“我校学生大多是小升初入学的‘失意者’,自我评价较低,心态普遍消极。教师长期面对这样的学生,缺乏成就感,容易出现埋怨、牢骚、指责的情绪,久而久之心态也变得消极,不利于自己的健康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更谈不上职业幸福感。”

  杨朝晖表示,“职业倦怠”已成为教师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她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总结为这样几点:一是平民化的办学现实与精英化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师秉持的学生观、人才观与客观的生源状况之间的矛盾;三是发展问题的繁重与自身能力薄弱之间的矛盾等。“这一系列内在矛盾与冲突都对教师发展产生了潜在的消极影响,导致教师心态往往不阳光。”杨朝晖说。

  在这种情况下,以新型职业观引导和重塑教师心态就显得尤为必要。教育界有学者认为,教师需要反思和重建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认识到教育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成人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应通过创造性劳动体验教师职业的特殊意义与价值,获得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

  阳光教育,在创造中实现不可替代性价值

  鉴于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首师大项目组坚定了一个看法:“教师的发展状态比技术武装更重要。”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阳光教育”。

  何为“阳光教育”?我国阳光教育先行者周弘宇教授对其内涵作过阐释:“阳光教育”既是一种比喻,也是一种意向,就是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教育,是用生命培育生命、用爱心滋养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用尊重播撒尊重、用智慧启迪智慧的教育。项目组将“阳光教育”理念引申为“阳光教师”,力图通过该活动使教师重构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最终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建、充满快乐的阳光学校,使教育事业成为人民真正满意的阳光事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1/2
责任编辑:admin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