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 平民教育之父
80多年前,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是因为教育造成的,要拯救中国必先革新教育,尤其要从社会底层做起,于是提出平民教育理念、开展平民教育实践,史称“平民教育运动”。这其中,晏阳初和陶行知是最为知名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以致有“南陶北晏”之称。今年是晏阳初先生诞辰120周年,再析他“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的宏愿和70余年的践行,仍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晏阳初1890年10月生于四川省巴中县,1916年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1918年获学士学位后即赴法国,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192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26年至1937年,由他倡导在河北定县进行了史称“定县实验”的社会改造综合实验。抗战爆发后,他辗转湖南、四川,后在重庆歇马场创建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1950年以后,他协助菲律宾、泰国等进行乡村建设工作。1990年1月,晏阳初先生在纽约去世,享年100岁。他的主要论著有《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农村运动的使命》(1935年)、《十年来的中国》(1937年)等。
从在法国教华工识字写信,到回国后竭力推进平民教育,再到著名的“定县实验”,重庆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及至惠泽海外多国的乡村建设工作,晏阳初先生70余年的社会和教育工作中,可以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矢志不渝地履行着“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为此,他受到各界的广泛赞誉:1938年,毛泽东说他对晏阳初“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深致敬佩”;国际社会尊称他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乡村改造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