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教育消费水涨船高 各种陷阱层出不穷

2011年08月10日    来源:《消费与维权》    

 

 

  教育消费应该是包括各种正规教育、培训、自学、实践及其他途径获得知识、技能的消费。在这时教育是一种既有物质特性,亦有精神特性的特殊的消费品。教育消费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消费一样将成为每个人必要的消费,而且比衣食住行用的消费增长更快。目前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消费的费用已大大超过了消费总支出的增长幅度,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家庭消费的重头。


   然而,当前许多百姓对教育消费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大部分存在着从众、跟风、攀比心理。这种心理从子女的教育上看,最明显的表现如进“天价幼儿园”、“贵族学校”,上好学校、进重点班、上特色班、请家教,还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文凭热、考研热、留学热等等,还有许多家庭从两三岁甚至从几个月开始大的小孩就在接受早期教育,让初中、高中生毕业的孩子出国留学,这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城市表现尤为明显,而在农村则为的是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在就业以及职场竞争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自掏腰包参加各种层次的成人在职知识更新、学历教育及继续教育消费、再就业培训教育消费、普通正规教育消费,参加在职远程教育培训、名牌高校的MBA认证等,以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掌握职场发展的必备“武器”,往往是尽其所有倾情投入,花起钱来是绝不会皱眉头的。 对待教育消费的态度,许多家长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省不能省孩子”,为了孩子的高额教育消费倾情而为、倾力而出,掏尽了血汗钱。正因为如此,也就促使教育消费市场出现了不少以牟利为目的的“猫腻”和陷阱。
 


  ■大牌名校分校陷阱


  很多普通中学为了便于招生,往往同某些大牌名校“联姻”,打着某某著名学校分校的招牌。殊不知这样的名校和分校之间并无实质联系,只是借用名校的大牌“拉大旗作虎皮”罢了。家长们为此交了数目不菲的择校费之后,孩子却没有受到名副其实的教育。
 

  ■高校委托招生陷阱


  在高校招生录取期间,总有那么一些招生中介的诈骗活动猖獗,他们主要的招数一是冒充高校人员、二是打着接受高校委托的旗号、三是以“自主招生”为名、四是以“低分高录”哄骗、五是宣称有 “内部指标”、六是以地方、军队院校“特招生”的名义、七是干脆印发假的录取通知书、八是篡改网上公示的招生名单。
 

  ■海外留学招生陷阱


  随着国内赴海外留学的人越来越多,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借机在国外开设无校舍、无师资、无资质“三无大学”,专在国内招生。也有些人打着国外名牌大学分校的招牌在国内招生,致使很多出国留学的学子在国内缴纳了巨额学费后,到了海外方知是被骗。
 

  ■稳拿海外文凭陷阱


  还有些国内的教育机构和海外教育机构联手,推出了远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宣称在国内通过远程教育即可稳获海外著名教育机构的文凭。殊不知这些国内某些教育机构在海外自己注册的文凭,完全是“出口转内销”文凭。结果是花了很多钱,买张一文不值的废纸。
 

  ■“名师”课外辅导陷阱


  打着“某高校特级教师”、“某考试出题组成员”等头衔的名师辅导、包学包过的旗号,推出了价格不菲的名牌家教或培训招揽学生的不在少数。其实这些名师大多都是在职的一线教师,他们需要从事很多的教研、教育任务,时间非常有限,不会有大量的时间在培训机构授课,这些培训机构只不过是打着名师的幌子吸引学生。当然,也有一些“名师”是名不副实,结果往往是支付了巨额家教费的家长并没有看到孩子们的成绩有很大的提高。
 

  ■国际职业证书陷阱  

 在我国进入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的时代,很多海外的职业教育机构看好中国巨大的人才培训市场,纷纷在国内推出了海外职业资格证书。这其中也有不少投机者打着国际化证书的幌子,用非常昂贵的价格来吸引国内的人参加各种职业证书的培训和考试,宣称一旦持有海外职业资格证书,就有了国际化从业的背景,就可以在全球执业。这种说法十分荒谬,且不说大多数人都到国外去执业根本不可能,即便是有一小部分人能到国外去执业,也会面临着语言不通、人脉关系不广的障碍,这种“国际职业证书”是很难帮忙谋生的。

责任编辑: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