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虽过,暑热不减,对教育的热议还在持续。而且,这些话题似乎比往年更多、更热、更沉重。
山西新闻网近日有两则消息:一则称,大同市有部分学生自暑假以来被“自愿”进行补课,费用高额。一则说,山西2010年全省查处教育乱收费228万元,有29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补课与乱收费历来是教育沉疴,几乎年年整治,却年年有新闻可读。相信如此补课的不是个别学校,也非大同独有,教育乱收费的实际数额可能远大于查处数额。这大约不是妄猜,因为现实中的教育之“乱”已远超公众想象。兹有以下事实或可从几个侧面引以为据:
近日,安徽无为中学7名已拿到南京大学预录通知书的高分考生被放了“鸽子”,各界对“预录取”这一变异的招生方式大加抨击。当然,争论难有结论,这种少数名校为争抢高分考生所采取的手段在道义上虽可指责,在法律上却难涉骗。无论骂之告之,名校都是那个名校,招生都是这般招生,其奈若何?
由此,许多人说,这不公平。不错,“不公平”恰恰是教育在现实中挥之不去的魅影。
今年高考成绩放榜后,明星考生周冬雨的高考分数一直是个谜,公众欲求录取真相,但一条“不公布高考成绩,不对高考成绩排名”的高招政策横亘在大家面前。更有正式退役的姚明日前更是“选择”而非“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继续学习,该校还通过媒体表示将为其提供最好的教育。当西方许多名校在聘任教授时不媚俗媚权地拒绝总统等社会名流时,国内名校录取的公平性自然会受到公众拷问。
多年来,一直有专家学者呼吁,目前高校的招生体制、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否则高校将没有赢家。今年香港大学在内地招走了11名省级和6名市级高考状元,其中有3名北京的文科状元是放弃北大而选择港大的。他们中有多人表示,如此选择是想看到一种“不同的教育体制”。
高考如此重要,引初中、小学、幼儿园竞折腰。为此,近年来“择校热”“入园难”等问题倍加令人关注。前段时间网上有这样的讨论:“作为家长,你一定要帮孩子择校吗?”其回答多种多样:“择校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择校给孩子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高考仍是指挥棒,分数要从娃娃抓起”……有道是,“人生诸般苦,但三岁稚童就被迫面对,未免早了些”。
乱收费、高考之弊、择校热、入园难等诸多问题,都源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而且,这种不均衡正在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的趋势正在加剧和固化,城乡教育的巨大“剪刀差”正在形成。北大清华的有关调查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麦子2007年写过一篇 《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讲述了一个农家子弟奋斗了18年,才取得和城里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如今,谁敢说今后争取到类似权利不会比18年更长?
教育中虽有竞技,但须是公平竞技。这个暑期里作为社会热点再度出现的教育问题,能否通过对教育事业的反向刺激形成正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