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8日举行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潘亚伯等41位老艺术家荣获“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这一奖项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于2004年设立、专门奖给年龄在70周岁以上、为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老民乐艺术家的。获奖者都是长期活跃在民乐舞台、在艺术表演和学术研究方面成绩突出、为我国民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知名老艺术家。
琵琶生涯,德艺双馨照人寰
潘亚伯出身于琵琶世家,其祖父沈浩初是“浦东派”第五代宗师。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后师从“浦东派”第六代传人林石城,毕业后任吉林省歌舞剧院琵琶独奏演员、弹拨乐声部长及首席,后调入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1980年以演奏家身份参加东北三省举办的沈阳音乐周,取得了广泛好评,曾随艺术团出访朝鲜。1987年至今执教于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风雨几十载,他演奏曲目无数,而又以《十面埋伏》、《陈隋》、《思春》、《霸王卸甲》、《阳春白雪》等“浦东派”的代表性曲目享誉乐坛,他的演奏生涯至今长达五十年,或情趣轻盈、神态盎然,或韵味深沉而归于平淡,或琴声铿锵、如风起云涌,表现出他深厚的传统音乐功底和文化艺术涵养。潘亚伯还创作了《欢乐的瑞丽江畔》、《军民联欢》、《游击队歌》、《打虎上山》等大量脍炙人口的琵琶曲。“创作需要技术含量,要把琵琶的特性体现出来,还要把新的指法和演奏技巧融合进去。”虽年逾古稀,潘老琵琶演奏技艺丝毫不减当年,更趋炉火纯青,最近又创作了乐曲《春韵》,并在他和弟子的专场音乐会上倾情演出。
在琵琶弹奏技法领域,潘老的研究和创新独树一帜。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了众多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关于琵琶基本功训练的几点体会》是全国第一篇研究琵琶弹奏技巧的学术论文,《辅助练习在琵琶教学中的应用》中首次提出“缩减法”,并创新了“组合练习”等辅助技法,对下出轮、摇指等演奏技巧的探索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名音乐教育家、琵琶演奏家程午加早在1983年的论著《关于江南琵琶流派之我见》中写到:“他(林石城)教了不少学生,如叶绪然、刘德海、潘亚伯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琵琶演奏名家”。
他还受聘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全国民族乐器演奏考级委员会考评专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和第二届荣誉理事,鉴于他在音乐事业上的成就,经人民出版社审定,其传略已收入《中国音乐家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