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孩子学钢琴 家长做什么

2011年10月31日    来源:金华晚报    

  张晓峰:旅德青年钢琴演奏家。1979年出生,自幼就显示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3岁时,他用家里的电子琴弹出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日本电视剧《血疑》主题歌。专业练习半年后就获得了杭州市首届幼儿钢琴比赛第一名,并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第一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学生。2002年,张晓峰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成为中国音乐学院一名钢琴主课教师。2008年,张晓峰成为德国柏林音乐学院第一个被全票通过录取的亚裔学生,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此次他回国,希望在家乡多发现一些钢琴的好苗子。对一些家长及记者的提问,也作出了他的理解,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你的孩子适合走专业道路吗


  在众多的琴童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家长也望子成龙,但你的孩子是否走专业道路,如何走专业道路?
  张晓峰认为,孩子是否走专业的道路,一要看是否确有音乐天赋;二看是否有扎实的基础;三看孩子是否非常喜欢钢琴。如果这几点能做到,就可以考虑走专业路线:报考国内音乐学院附中(附小),这是走专业道路的一个标志,因为这些学校有正规、系统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当然直接到国外学习钢琴的,也能获得成功,因为钢琴是西方的东西,到国外更能学习到钢琴的真谛,先进国家的教育体制也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张晓峰指出,关于孩子是否走专业路线的问题,家长除了参考以上观点,更重要的是要趁早带孩子找到钢琴行家,请专家来判断孩子是否适合走专业路线。如果你发现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和才能,千万不要埋没,还有,一个好的启蒙老师非常重要。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走专业道路,在目前的中国意味着家长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张晓峰说,他今日的成功与父亲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他说:“父亲把一辈子都给了我。”
  张晓峰12岁时,父亲带着他在没有任何门路的情况下赶到北京,找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系的一位主课老师。她听了张晓峰的演奏后,立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回杭州了,在北京住下来吧!”张晓峰考上附中后,父亲就毅然辞去了工程师的工作,去了北京,给儿子当了10年的“书童”。
  其实一个孩子要在钢琴领域取得成功,需要家长进行科学设计,也需要孩子勤奋学习、勇于开拓。通向目标的路很漫长,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更是对家长的考验。家长要多学习一些知识,包括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对孩子的发展进行科学地、全面地设计和规划。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张晓峰说,他是在父亲的帮助和陪伴下成长的。他认为每个家长都要有心理准备。一个孩子是不可能一直喜欢钢琴的,走专业道路就需要一天8小时甚至更久地弹琴,这是多么枯燥的一件事,如果家长不帮助孩子坚持,没有孩子能自觉坚持。哪个琴童在弹琴的过程中没有流过眼泪?与父母没发生过冲突?孩子有时是需要“逼”的。张晓峰说他没少吃父亲的鞭子,但现在他感谢父亲把他培养得这么优秀。
  兰溪一位姓王的琴童母亲也说,一般带孩子去上老师的课,上课时间有限,大部分时间要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练琴,光凭孩子一个人是肯定不行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有天赋,要走专业道路,作为家长,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


  特长不等于考级


  从一个钢琴爱好者成为一个献身钢琴演奏与教育的专家,比例是1/50左右;让一个琴童成为李云迪、郎朗的比例是1/10万~1/500万,和买彩票中大奖的几率差不多。更多的琴童弹钢琴最后只是成为一种爱好,作为一种个人素养。
  张晓峰说,走专业道路的孩子毕竟是少数。目前,中国从小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好现象。因为从非专业的角度讲,学习钢琴的好处很多。


  张晓峰发现不走专业道路的家长也存在着误区,真正学一门特长并不等于考级。不少家长为了考级,只让孩子不断地练习考级要考的那几个曲子,而没有让孩子真正懂音乐,真正学进去。家长的急功近利造成孩子华而不实,乐理、作品分析、音乐创作等一些音乐基础知识都欠缺。
  张晓峰说,让孩子真正明白什么是古典音乐,懂得艺术的真谛,培养音乐的爱好比考级重要得多。让更多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好音乐,让他们弹出音乐的灵魂和意境才是最重要的。有的家长抱着孩子能学就行,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那也是不对的,哪怕是走非专业道路,孩子在学任何一门特长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这和学文化课性质是一样的。

责任编辑:张继云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