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浅谈小提琴的学习

2012年03月10日    来源:南国都市报    

  神州乐器网讯 小提琴界最高荣誉之一的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的金奖获得者、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建校近200年来首个满分毕业生,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生命里最后一封推荐信的赞许对象———他就是宁峰,一个80后的四川男孩。3月24日,一场名为“弓键上的辉煌———宁峰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将在深圳音乐厅拉开帷幕。本报记者特致电远在德国的宁峰。他言语中毫无艺术系生的张扬,也没有辉煌荣耀之下的霸气,难怪会被称为“音乐界最低调的行走者”。

  南方都市报:你在国内发行的第一张专辑就是《炫技燃情———宁峰小提琴独奏专辑》,你怎么看待炫技?事实上,很多时候,如果演奏会会以炫技为卖点,观众就会变得亢奋。

  宁峰:我从来没有反感过炫技这个词。首先技术这个是创作任何艺术的基础,有这个炫技的基础才有可能更好地创作,但永远不可能是目的。作为一个听众来讲,炫技可能会带来美国大片的感觉,会有振奋的效果。不过,即便是部娱乐性的美国大片,至少也应该有点内涵的东西,即便是纯炫技也要演奏出作品的情感内涵来。作为音乐会来讲,不可能把演出曲目全都安排成炫技类的作品,这样节奏会过于紧凑,情绪也会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容易疲劳。演出需要各种各样的搭配才是最有效果。

  南都:从你的资料来看,在各大比赛中过五关斩六将似乎成为你学琴道路上不断证明自己的方法。考级、比赛,你怎么看待这种中国孩子学琴的模板式历程?

  宁峰: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有比赛兴起。参加真正的有传统的有能力的比赛是证明自己的好方法。半数以上的人都是通过比赛证明自己,吸引音乐圈的注意。这就是音乐之路的开门砖。能不能把门开对,是个问题。

  南都:还有开不对门的?

  宁峰:很多。因为比赛所带来的聚焦能量是短暂的。比如,比赛得奖之后的一年内会有一些举办音乐会的机会,但音乐会上拉得不好,就会越来越少的演出机会。很多比赛的获奖者就慢慢没有了音信。

  南都:那你对比赛的情感是憎恨、喜欢,还是无奈?

  宁峰:爱恨交加。比赛演奏的状态本身就不是理想的状态,而且比赛不可能做到100%的公平公正。衡量技术的标准是有的,但衡量艺术的标准其实是没有的。很多时间并不是没有拉得不好,而是评委个人取向。对于比赛,不得不说的问题,就是它不科学。不过,比赛也确实成就了很多有才华有天赋的音乐家。对于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讲,是唯一的手段。

  南都:你获第51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之后,就没有参加过什么比赛?今后的路怎么打算?

  宁峰:我现在以演奏为主,此外还常驻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教书。

  南都:那么,国外的小提琴教育跟我们的一样吗?

  宁峰:东西方小提琴教育完全是对立面。古典音乐本来就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在琴童家长看来,让孩子学琴就像打高尔夫球一样,是个高级的运动,而不是为了带来快乐。而在国外,没有把古典音乐与高雅画上等号。从来就是学就学,不学就算。在德国就没有考级一说。钢琴与小提琴是需要童子功的艺术,但这种放任型教育带来的结果就是基础教育不好,这非常阻碍琴童的进一步发展。按中国的中庸思想,如果能把这两个对立面结合起来就完美了。

  南都:关于你这场演出在微博上还掀起了一点小争论。就是《三联生活周刊》的朱伟在微博上提及,这场演唱会组织、推广比较难,票房不太理想。希望国家能伸手扶持。你怎么看待古典音乐市场发展难的问题?

  宁峰:古典音乐就像茶、围棋,流行音乐就像饮料、电子游戏。要想真正地做到古典音乐跟流行音乐或者电影一样是不太现实的。如果偶尔会有些演奏者,就像之前的陈美会被那么多人接受,是因为他们骨子里偏流行音乐。我想推广古典音乐的前提是对音乐的质量不应该改变。现在所需要的,就是一步一步慢慢走。

  南都:对于你这种在业内享有很高声誉,但在老百姓中缺乏世俗性的号召力,你会考虑用一些商业的手段包装,让自己更红吗?就像郎朗那样,不仅带给世界声音,也成为琴童的偶像,激起更多人学琴的欲望?

  宁峰:每个人的想法、能力、习惯都不一样。我从来不喜欢,也不希望连个出租车司机都知道我。对于郎朗,每个人都应该感到非常骄傲。听郎朗弹琴是可以听到那种对钢琴的热爱所释放出来的激情,但很多家长却是为了孩子像郎朗一样成名而让小孩子弹琴。我想,郎朗也不愿看到这样。

  

责任编辑:陈静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