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从古典音乐之乐评类型谈“专业”与“深度”

2012年03月20日    来源:腾讯网    

  神州乐器网讯  每一个爱好古典音乐的非专业音乐人士,都期待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为了增进提升的程度,往往得依赖和种音乐解说文字。于是往往在网络上的古典音乐欣赏讨论会重复出现这样的提问:“我们可以接受怎么的乐评文字?”也就是说“有那些古典音乐之乐评类型是我们可以吸收且有意义的?”。这时很容易找到一大堆“专业”的音乐欣赏或唱片评鉴文章,问题是,一个有心让自己的音乐素养具有“深度”的爱乐友,是否能以得到一大堆专业知识而满足?还是应该回归音乐最真实的感动?“专业”的音乐知识或训练,是否能保证音乐心灵的“深度”?

  我个人写乐评文章时,对于卖弄音乐背景知识、堆砌形容词私人感想......实在很不以为然,常常发现专业的音乐人士反而常常表现不出真正的音乐深度;因此尝试找各种方法让我的乐评文章可以令读者具体知道“我写的音乐感受与唱片音乐之间的物理对应”。这是我自己的心理学训练,要求任何主观感觉都需有客观物理刺激对应的基本原则。

  话说回来,一篇乐评可以写到什么水平?依我的看法,不需要太多音乐学理训练,也不需要太多音乐背景知识,只要“真诚”的把音乐带给自己感受写出,并且具体指明是那一种物理客观刺激产生的,那就己经是“世界第一”了。这样讲很夸张,但事实如此。很多爱乐者认为国外的乐评杂志比较专业,可惜依小弟的经验,他们都有严重的偏差。例如说,三星戴花与不戴花,到底意谓着演奏有什么特色水平之不同?我们会发现那些乐评只能写“形容词”而无法具体指出“戴花的水平是否意谓着某种触键音色、速度节奏之进步”。究其实仍然只是一堆形容词的堆砌。

  到底可以有什么不同的乐评类型呢?这个问题小弟思考多年,也因此写过不少完全不同类型的乐评文字,各有各的特色。小弟在此以自己的文字为例,探讨不同乐评文字特性与旨趣,这当然只是初步的分类而己。

  第一种是我个人尝试的“音乐心理学”类型:这是采用任何主观的心理感受必需对应客观的物理刺激之心理学方法,例如我的一篇CD评论文章:“意志的毁灭与复苏──论BuschTrio演奏Schubert的第二号钢琴三重奏”。

  第二种则是“跨乐曲之整体评论”,可以综论同一个作曲家之不同曲式,也可以综论不同作曲家之同一曲式。在此以小弟之作品:“赋格曲──贝多芬音乐心灵的永恒提问”为例。

  第三种则是“音乐与生活”之小品,不见得严谨地谈音乐,重点是音乐诱发个人生活之种种感悟发展。在此以小弟之音乐漫谈作品:“与贝多芬心灵相遇”为例。

  最后是音乐美学的简单论述,例如小弟的作品:“从古典音乐的有声记录谈艺术欣赏的‘时代处境’与‘心灵跃升’角度”。

  以前接触专业的乐评作者或音乐演奏家,总觉得他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好好崇拜一下好像很对不起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热情与尊重。后来自己开始写乐评文章,才真正体会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音乐的真正素养,是打从内心真正与音乐家艺术心灵的真诚互动,与你的音乐专业能力是独立的。这也是我个人放弃专业学术研究、改走大学通识教育教学的主要心路历程。

  专业能力只能获得“正确性”、“严谨性”,在专业研究中可以获得非常有意义的成就。但是音乐感受是普遍全人类心灵之共同资产,几乎没有“正确性”,只有“深度”。小弟常常说自己只听3B2T(贝多芬、巴哈、布接姆斯、莫扎特、舒伯特),这个意思绝对不是“不听3B2T的人就是没水平没深度”,而是“苏友瑞这个人只有谈3B2T的音乐才能具有深度”。也就是说,你要我谈肖邦、柴可夫斯基、德布西甚至现代音乐中的梅湘、凯吉,我照样可以利用音乐知识或CD唱片去唬烂出一大堆东东。但是如果期待真正深层的音乐心灵共鸣,只有谈论3B2T我才有办法写出感动读者的文章。

  同样的,一个专业的演奏家、专业的乐评,他只是被训练成正确性、严谨性很强的音乐人士而己,他是否具有感动人心的深度?不无疑问,甚至经常没有;尤其是当我们不会被专业音乐知识唬住的时候,更不可能被只有正确性、知识性而无深度的音乐态度所感动。

  以此标准而言,事实上我在专业音乐人士群体中不见得容易找到深度,反而在一般、普通的单纯爱乐者群体中常常容易找到深度与共鸣。因为,前者常常只能让音乐成为职业或知识,后者较可能让音乐成为生命与心灵。

  专业与非专业的差别,只是正确性的广度之差别。我只会谈3B2T,所以我绝对不够专业。吉利尔斯的钢琴诠释诸多音乐家作品皆成典范,那才是真正的专业;阿胥肯纳吉也能正确地诠释、出版一大堆曲目,一样非常够专业。但是从深度音乐心灵而论,小弟一直期许自己谈论3B2T能具有深度,也尝试写出感动读者的文章;而吉利尔斯百分之百是最具有深度的伟大艺术典范;但阿胥肯纳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不如放计算机MIDI.....

  换句话说,谈及音乐的深度,太多人的音乐素养都远胜过名演奏家,只是没信心(太过自谦?)去想通上述的道理而己。而小弟实地经验过与音乐专业人士的相处,更敢拍胸腑保证上述思想是真实的:我宁可在『非专业』的一般音乐欣赏者中去寻找深刻的音乐心灵共鸣。

  在以上的思想基础下,版本比较成为可能,正因为我们对贝多芬的音乐素养高过阿胥肯纳吉,所以能判断出他远逊吉利尔斯甚多。当然阿胥肯纳吉对于某些音乐作品的音乐素养又高过我们,所以我们会觉得那些录音也是典范。

  因此,一个音乐欣赏者如何真实地、直接地面对音乐带来的真实感受?就上述而论,他只要真诚地展现音乐经验,不必学会音乐专业知识、不必学会乐器演奏、甚至也不必学会我这种文字唬烂;他只要真诚面对他真心喜欢的音乐,从心灵深处体会这种音乐深深感动他的生命,他就是一个深度上常常超越许多专业音乐家的音乐欣赏者。

  当然了,这种判准是非常主观的,所以才无法成为专业领域的判准。不过,就是因为网络得以自由分享个人的异想天开,所以更容易遇见开放的心灵散发深度的音乐感受,所以我才特别喜欢在网络上寻找深深的音乐心灵相遇。如何相遇呢?当我真诚地写出自己对音乐经验的分享,然后遇到一些人,他虽然可能写不出文章来,但是他能正确感受到我的经验中最重要的焦点,并且给予简短但准确的回应;OK,我们的音乐分享己经超越了专业音乐家之深度了。

  想一想,真是多亏了网络,才得以让众多爱乐者透过网络心灵相遇!

责任编辑:陈静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