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很感谢静思书轩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有关古琴的话题。“谈古琴鉴赏”是个可大可小题目,为了便于交流,今天想和各位一起讨论“怎样欣赏古琴音乐”这个较为具体的话题。今天在座的朋友们都是喜欢古琴音乐的,或是对古琴文化比较关心的,也可以说我们大家都是古琴音乐的“知音”。在座很多朋友对古琴的理解可能比我还要深刻还要全面,因为时间关系,很多问题只能一带而过不能展开讨论,如果我讲的有什么疏漏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情感沟通的桥梁,音乐以各种表现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古琴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几千年来影响着无数文人学者帝王将相。古琴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浩如烟海的艺术文献,精美绝伦的文物珍品,特点鲜明的流派风格”为我们展现了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最光辉璀璨的一面。已故的陈毅总理曾将古琴誉为一枝“极美丽的古代花朵”。联合国将古琴艺术列入“人类口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明古琴艺术的人文价值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当了解古琴艺术,并有义务将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现在有很多朋友喜爱古琴,特别是古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古琴热。很多人想找老师学琴,很多人开琴馆教琴,近日听说苏州某高校也有意要开办古琴选修课,这都是好现象,说明古琴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是古琴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和希望。为什么在我国钢琴、小提琴、古筝、二胡知识很普及,几乎是家喻户晓,学习这些乐器的人也很多。据说目前全国和东南亚,学习古筝的有近百万人。这与近五十年来几代音乐工作者研究、教学、演出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我曾经问过一些跟我学琴的朋友,你是怎样喜欢上古琴的?你为什么要学古琴?他们有的说是因为喜欢传统文化,发现古琴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所以想要接触一下古琴;有的是看了武侠小说,被书中描写的侠客们抚琴舞剑笑傲江湖的意境所吸引,想学习古琴;有的是看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抚琴的镜头,觉得很古朴很美,想尝试一下。但是在学琴初始阶段,真正因为被古琴音乐声所打动,因为喜欢古琴音乐而学习古琴的人并不是很多。是古琴的音乐不能打动现代人吗?难道说受过现代教育的人还不及古代的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渔夫、樵夫吗?是不是古人比我们更能理解古琴的弦外之音呢?从实际情况来分析,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很多听过古琴现场演奏的朋友,都被古琴音乐所特有的深沉、委婉、优美的音色所感染,都觉得很美、很动人。我经常思考上面这个问题,我认为人们对古琴音乐不了解或了解的不全面,对古琴音乐接触的比较少,没有机会参与到古琴音乐的实践中来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古琴艺术工作者,我们自己做的还不够,在古琴艺术的普及宣传方面还需要更加努力。
去年以来,跟我学习古琴的朋友中,青少年逐渐多起来了,有很多还是在校的中小学学生,我为此感到很高兴。大家都知道,2007年我们国家已经把艺术特长生高考加分的规定取消了。这就是说,现在来学习古琴的中小学学生(和其家长)不是怀着功利心来学习古琴的,而是真正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古琴艺术的追求来学习古琴的。这是古琴艺术传承发展的希望,从这些孩子们身上可以看到古琴艺术的未来。
今天,静思书轩为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希望这样的交流越来越多,有更多的朋友参与进来。走近古琴,走近古琴音乐。
一、古琴简介
欣赏一种乐器所演奏的音乐,有必要对这种乐器做一个基本的了解。古琴作为我们国家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虽然它历史悠久,在中国音乐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包括音乐文化工作者在内,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它。经常看到影视作品中画面出现的是古琴,背景音乐确是古筝。还有的音乐CD,封面写的是某某古琴曲集,却附着一架古筝的图片。去年底我们沧浪琴苑在苏州某高校做了个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大都是文学院、传媒学院的同学。其中有个问题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琴棋书画”中的琴是指那种乐器?有很多同学没有选古琴。古琴虽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五年了,在以学习文学艺术为主的高校里,学生们仍然对古琴知识知之甚少,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1.古琴的历史
关于古琴的起源,因为历史太久远,已无法考证,因为没有可供参考的实物。有伏羲、神农、黄帝造琴说,也有舜、尧造琴说。从有文字记载的文献及出土的文物推断,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如《诗经》的文字记载,湖北战国曾侯乙墓、湖北郭家店一号墓出土的文物琴(分别有十根弦和七根弦;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琴长82公分,有五根弦,在八徽、九徽处有左手演奏的痕迹),这些出土文物与现在我们看到的“琴”的形状略有不同。因为琴器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琴的起源及最初的形制,我们目前还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
2.古琴的构造及其音色特征
古琴结构比较简单,由上下两块木板拼合而成,下面有出音孔,也就是“龙池”、“凤沼”这两个孔,中间是共鸣腔。古琴的有效弦长有110-114厘米左右,能发出较低的声音,而且古琴所发出的声音主要由偶次谐波构成,使人听了比较舒服,不会感到刺耳。古琴可以演奏出散音(即空弦音)、按音和泛音三种不同的音色,而一般的弹拨乐器只有按音和空弦音两种音色。古琴所特有的苍古的共鸣、深沉的韵味和独特的泛音,是古琴器乐性的最显著特点。
古琴与其他民族弹拨乐器的区别主要在于:
(1).独特的演奏方式,徒手不带假指甲,演奏者的手指甲直接接触琴弦,弹奏出的声音更加柔和。
(2).宽广的音域范围。古琴具有四个八度以上的音域,古琴的七根弦可以演奏多弦位同音高的音,不同位置同音高的音具有不同韵味,丰富了古琴的艺术表现力。
(3).优美的泛音演奏乐段。古琴可以演奏出一百多个泛音,因而可以使用泛音弹奏出乐句或整个乐段。
(4).独特的走手音。古琴独特的走手音(即左手在琴弦上移动所产生变化音高的音),融合了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的双重韵味,具有独特的器乐表现力。
古琴的缺点:音量小、指法繁复(上手容易弹好难)、视谱或即兴演奏较困难。
3.古琴音乐的发展过程
古琴音乐兴于春秋、战国,发于魏晋南北朝,盛于隋唐宋元,普及于明清。从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刊印的琴谱流传至今的有150种,琴曲三千首之多。其中1425年的《神奇密谱》是现存最重要的琴谱,对研究隋唐宋元时期的古琴艺术,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什么这个历史时期,出版了很多的琴谱,除了该时期印刷术的成熟发展为印刷琴谱提供了方便外,主要原因是当时古琴的普及程度较高。其中很多琴谱都是私人编辑印制的。
文人琴风:自娱修身正礼,“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君子无故不撤琴瑟”。认为弹琴就是文人应该做的事,否则于礼不符。这是琴在文人中普及的思想基础,推动了古琴在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才子佳人等人群中的普及。奠定了琴作为文人必修课“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的崇高地位。
艺人琴风:把追求高超的琴艺和领悟深邃的弦外之音的意境作为主要目标,娱人、传艺、授业为业。特别是春秋以来,无数琴师不断探索琴艺并创作了大量的经典琴曲,对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人与艺人的琴风,自明代后期逐步统一,都讲究演奏技法和新曲创作,从古琴艺术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两个不同风格的琴人群体,在艺术上是互相促进,互补的关系,直至明代后期最终走上艺术风格相互融合的道路。
古琴演奏指法的演变:声多韵少(弦歌伴奏、左手指法使用较多)、韵多声少(更注重情感表现、右手指法更加完善)。
4.古琴音乐的特点
(1)物理学特点:丰富的偶次谐波,低沉宽广的音域,清亮如天籁般的泛音。适于修身养性、舒缓情绪、减轻压力。
(2)曲式结构特点:无断句的散、缓与抒情的自由性节奏。
(3)艺术表现力:适合抒发各种情感,演绎不同的音乐题材。
5.古琴音乐的属性(音乐属性和非音乐属性并存)
音乐属性的特点:
(1)深沉幽雅的艺术风格:古琴的器乐性特点,决定了适合演奏深沉典雅、舒缓的乐曲(拉弦与弹拨乐器特点的结合)。
(2)特别的走手音适合表现委婉、拟人化的旋律、似断似连、若有若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美。
(3)艺术气质:含蓄内敛不张扬、以声带韵、以韵传情。
非音乐属性的特点:
(1)文化载体(美学、工艺、诗词、书法、篆刻);
(2)修身养性的工具:沐浴净手、更衣、焚香、宜地、选时、择人,四弹(对月、对花、对物、临水)、五不弹(疾风暴雨、尘世、俗子、不坐、不衣冠)。及琴容的要求等,都是营造心理环境,修身养性的过程,是古琴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琴音乐
1.古琴音乐的题材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载体,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决定了古琴音乐题材十分丰富。
(1)励志寄情题材:借景抒情,寄托情怀
如:《平沙落雁》、《欸乃》、《梅花三弄》、《渔歌》、《幽兰》等。
(2)情感题材:旋律委婉抒情
如:《忆故人》、《秋风词》、《凤求凰》、《长门怨》、《阳关三叠》等。
(3)自然风光题材:主题明确
如《良宵引》、《白雪》、《高山》、《流水》、《碧涧流泉》、《风入松》等。
(4)社会历史题材:悲情为主基调
如:《文王操》、《离骚》、《广陵散》、《潇湘水云》、《大胡笳》等。
(5)玄远题材:主题深奥抽象
如:《玄默》、《忘机》、《神游六合》、《释谈章》、《袍修罗兰》等。
2.古琴音乐的表现形式
(1)古琴独奏:风清月朗,景色怡人,或抚琴自娱,或三五知己,品茗共赏幽雅琴声,是非常令人神往的高雅之事。所以,这种琴人聚会多称为“雅集”。
(2)琴瑟与琴箫合奏:远古多为琴瑟合奏,诗经中就有“我有佳宾,鼓琴鼓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记载。瑟因无出土实物比照,文字记载和留掺的乐谱较少,及近失传。近年来,我国民族乐器研究工作者已先后复原了五音瑟和十二平均律瑟,并运用于实际演出。
琴箫合奏是近代古琴与其他乐器合奏最多的方式。主要是箫声与琴声都具有低徊委婉的音色、两种乐器体积都不大,便于携带。
(3)琴歌(弦歌):古代应用最为广泛的古琴演奏形式之一。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弦歌不绝,以修心励志”,“齐人诗三百,具歌之”。古时留存至今的很多琴曲,均有对应的可以歌唱的词句。如为大家所熟知的《关山月》、《阳关三叠》、《秋风词》等。
(4)古琴与乐队:古代留存的文献中就有琴与乐器合奏的记载,在古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琴与编钟、编罄、竽、瑟等乐器合奏的场景。近年来,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与交响乐队为古琴伴奏的形式已十分普遍。
古琴与乐队合奏,可以烘托气氛,营造古琴曲所需要表达的艺术氛围,使古琴音乐更能打动听众,是听众比较喜爱的一种古琴演奏形式。有乐队或其它乐器伴奏的CD唱片也很受欢迎。但是受客观条件制约,这种音乐会形式的演奏方式,不是经常可以听到的。古琴目前还是以小范围的雅集和古琴独奏音乐会为主要演出交流形式。近年来也有古琴齐奏、古琴合奏等演奏形式用于演出。
3.古琴音乐的发展与创新
(1)古琴记谱法的改进
简谱或五线谱与简字谱对照:即以简字谱标示指法与弦位,简谱或五线谱标示节奏(简字谱与简谱对照的琴谱为顾梅羹先生首先应用,见《琴学备要》)。
五线记谱法:总结古琴简字谱的指法运用规律,“以节奏为主要内容,以指法提示为辅助的古琴谱”。省略古琴简字谱学习的困难,弥补古琴简字谱没有标示时值的不足,为当代人(特别是音乐院校学生)学习古琴提供可供挑选的新工具(见龚一先生所著《古琴演奏法》)。
(2)古琴演奏的指法创新
借鉴兄弟乐器的指法并加以改造,挖掘古琴的器乐潜力,丰富了古琴现代曲目的艺术表现力。借鉴对象主要是打击乐、弹拨乐。如拍击、搥打、弹击面板或琴弦,直接采用或经改进后采用的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的弹奏技巧用于古琴创作琴曲中,如创作琴曲《醉弦》等。
(3)古琴曲的新作品
解放以来,经过无数琴家的努力,在传承挖掘整理传统琴曲的基础上,也创作了很多经典的新琴曲。其中如《山水情》、《春风》、《江雪》、《三峡船歌》、《风雪筑路》、《梅园吟》、《楼兰散》等均是其中的精品。部分创作琴曲已列入古琴艺术考级曲目,或列入艺术院校古琴专业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