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新学期中小学开学还剩半个月,目前不少学生在家长“提醒”下,已经开始对下学期的功课进行预习了。近日,本报热线接到不少读者来电称,“担心孩子预习时不仔细,课堂上又认为自己曾经预习,遗漏重点。”针对家长们的担忧,本报采访相关老师,为其支招。
孩子预习时“囫囵吞枣”
“妈妈买了4年级上期的语文和数学书,在家里让我必须预习完。”下学期读4年级的男生小博告诉记者,父母7月份放自己耍了一个月。进入8月份,就要求自己把下学期的语文数学看完。现在,自己已经看了一半,但是脑海里基本没得好深的印象。
下学期读6年级的女孩小熙也表示,每年假期家长都要求复习下期内容。但自己感觉“没什么作用”,“都是应付为主,等到了课堂上,已经基本把假期预习的内容忘完了。”
家长担心两头“滑脱”
看到孩子一天“应付了事”的预习,小博的父亲张先生担心,孩子预习的时候会想这些知识点我以后上课会学的,所以看得并不仔细。但等到开学老师讲课时,孩子又会想到,这些我都看过了,又不用心听课,结果很有可能错过老师讲到的书上没有给出的重要知识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更严重的是,有的家长将自己几十年前上学的知识点教给孩子,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已经过时。“其实,在教学中对一无所知好解决,无非就是再学习。而一旦摄入错误概念,那纠正起来就相当艰难了。”一位资深老师介绍。
语文浏览为主 数学应消化难点
针对家长和同学们的疑问,珊瑚实验小学六年级班主任陈璐老师介绍,假期预习主要是为了锻炼娃娃独立思考的能力,切忌盲目地对新课程一一预习。陈璐介绍,在对语文预习时候,娃娃浏览一下目录,消化一下重点篇目即可。而对数学预习时,老师一般会在放假前提出下学期课文的难点,孩子有针对性地熟悉一下就行了。她提醒学生们,虽然不需下“过多”的功夫,但是一定要养成做好批注的习惯。在预习独立思考过程中,孩子可对一些难点,在书的空白处做好标注,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有针对性地学习,解决困难。
陈璐表示,临近开学还剩下半个月时间,同学们此时就应开始调整作息时间,逐渐收心了。因为往往有些同学在假期过于放松、每天睡懒觉等,导致开学初无法一时调整过来,在课堂上显得“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