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遵宏:像洁净煤一样燃烧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2008年7月24日,在与世界最大的炼油企业集团完成了最后一项合同条款的谈判后,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所的教师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因为,这是我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第一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但令人叹息的是,领衔开发这套技术的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于遵宏却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场景,因癌细胞扩散,72岁的他于2008年6月25日溘然长逝,未带一粟,留下沧海。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型煤气化技术一直被外国所垄断。"一定要开发中国自己的大型煤气化技术!"20年前,于遵宏虽已年过半百,仍然立下了宏愿。一个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教授,为了让国家有自主创新的煤化工技术,每天都超负荷"运转"十几个小时。2003年10月15日,兖矿集团大型煤气化装置一次投料成功,终于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
"老夫喜作黄昏颂,不用扬鞭自奋蹄!"于遵宏生前常常用这样的诗句来鞭策和勉励自己。
马复兴:无手园丁书写大爱春秋
青海省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教师
马复兴从小失去双手,但他身残志坚,1981年开始在下麻尔村小学教书至今,在青藏高原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书写了27个春秋。他自强、自立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赞誉,被评为"青海省残疾人自强模范"。
下麻尔村是个回族聚居村,为了让孩子们上学,他不知走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看过多少脸色,吃过多少闭门羹,甚至被狗撕咬过。执著常令人感动,热心会融化坚冰。渐渐地,村里背书包的孩子越来越多,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越来越洪亮,人们对知识的观念慢慢在变,村子也越来越有生机……如今,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不仅如此,得益于小学时期马老师打下的好基础,这个村还走出了一批大学生。今年,包括他的小女儿在内,下麻尔村又有5名学生考上大学。"女儿考上了咸阳师范大学,我希望她将来也能成为一名老师。"马复兴说。
王文胜:一个小人物的十年呐喊
河南省获嘉县元村镇小王庄村小教师
"大事情都是小人物干出来的,英雄莫问出处。"这是王文胜喜欢的一句格言。王文胜,河南省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十年来,致力于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理念。
王文胜是1997年开始呼吁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当时,由于书价和学杂费猛涨,身边的很多孩子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如果能把用过的教材拿过来重复使用,孩子们不就用不着购买教材了吗?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就不至于因买不起书而辍学了吗?这一发现令王文胜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于是他开始写文章宣传,到学校让学生和老师们直接听取他的观点。从2001年开始,他先后自费到北京、浙江、湖北等十多个省、直辖市作了200多场演讲,可谓尝尽了酸甜苦辣。
不遗余力地奔走呐喊让王文胜获得了"环保狂人"的称呼,但同时他也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甚至连日常生活也陷入了困境。如今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还在继续。
王格香:用生命诠释无私师爱
山东省胶州市海庄村小学教师
2008年3月11日中午放学,王格香和另一位老师护送在本校上学的一队学生回村。走到离校门500米左右的胶州市营海镇营里路后海村路段时,一辆载满了砂石的大货车突然呼啸着从学生队伍的后面直冲过来。推着自行车跟在队尾的王格香,听到声音,抬头一看,见货车冲了过来,她急忙将身边的学生推向安全地带,同时冲着其他学生大喊:快跑,往沟里跑!然而,王格香却没有躲过这场横祸。
王格香做过20年的民办教师,最初工资每个月只有4元钱,然而她照样坚守了下来。所有人都认为王格香是一位好老师,但就是她,让自己唯一的孩子辍学了。王老师的丈夫长期卧床生病,别说出去挣钱,连日常生活都需要专人照料,她只得让儿子留在家里照顾爸爸。为了她热爱的教育,王格香不得不做一回"狠心亲娘"。
王邑生:"奶奶考生"坚持赶考不言弃
上海市退休职工
王邑生现年84岁,是上海市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为了圆年轻时的梦,她坚持自学考试10年,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年长的自考生。如今,她已通过9门课程,离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专科文凭只有一步之遥。
自学考试对王邑生来说不都是一帆风顺。她回忆说,当年考现代汉语这门课,考了三四次都没通过,成绩总差"一口气",老在五十几分徘徊。每次失败后她都鼓励自己:"再加把劲可以的!"眼神不好使了,看书时就借助放大镜……
王邑生高龄坚持学习,要顶着不小的压力。一方面,她要面临周围人的不解,另一方面还要边念书边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更不用说克服记忆力衰退、视力下降等老年人无法抗拒的因素。但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晚年并不等于'风烛残年',相反,'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我要学到大脑停止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