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娜:无私大爱让死神却步
新疆大学学生
2007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23岁的汉族女孩王燕娜偶然在报纸上得知,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18岁维吾尔族学生毛兰江·吾买尔罹患重病,只有换肾才能挽救他的生命。
男孩的遭遇打动了王燕娜。她很想试试,看能不能为他捐肾。捐肾需要做配型,一个汉族女孩和一个维族男孩要配型成功,几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而王燕娜和毛兰江的16项配型居然全部吻合!
用勇敢和坚持,王燕娜打动了身边所有的人,也让所有怀疑她动机的人赧然。
2008年3月27日,历时两个多小时,手术成功。2008年7月19日,经医生体检鉴定,王燕娜的身体已经恢复健康。更令王燕娜高兴的是,如果不出意外,毛兰江很快就可以重返校园。
"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王燕娜说。今年9月,王燕娜被新疆大学普通本科法律专业特招录取。
介同彬:大学生村官带富了群众
河南省淇县西岗乡坡袁庄村大学生村官
10年前,他带着大学毕业证和派遣证,到县供销社报到上班,成为一名国家干部;5年前,他放弃县城衣食无忧的工作,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坡袁庄村原来人均纯收入只有2400元。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介同彬当众承诺,自己不要一分钱工资,用5年时间让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如今,坡袁庄村已成为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上访案件的"三无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去年达到4000元。同时他带领"两委"班子为群众办实事、搞致富项目,赢得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
5年来,他先后带领两个行政村近2000人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还创下了令许多大学生惊讶的成绩:他领头创办的畜牧开发公司已拥有固定资产7400万元,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他本人也因此跻身"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邓健:大爱无声铸师魂
陕西省大荔县赵渡初中教师
他因小儿麻痹导致终身残疾,遭遇夫妻离异,女儿身患绝症……面对接踵而至的挫折与考验,陕西省大荔县赵渡初中教师邓健,在不幸中死死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他对教育事业心志弥坚,在大荔库区群众中筑起了一座心碑。
1999年,大学毕业的邓健主动要求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库区乡镇大荔县赵渡初中当了一名教师。他发誓要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里的孩子,奉献给库区这片热土。由于能吃苦,肯钻研,他硬是把枯燥的数学课讲得如行云流水。为了尽量不因自己行动不便而耽搁孩子们的时间,邓健不知摔了多少回跤,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在邓健的帮扶下,一大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邓健说:"乡亲们把娃儿交到老师手里,就是把希望交到了老师手里。教不好娃娃,咱对不起乡亲们的这份情谊。"
左力:他用眼睛"聆听"世界
浙江林学院学生
在浙江林学院有这样一个男生:从小失聪,却逐渐能开口说话,考上了大学,还会说英语、德语、俄语等多种语言。他叫左力。
8个月大时,左力因病致聋。3岁后,"不想成为哑巴"的他拼命练习发声,一遍遍地用手感觉妈妈的喉部、腮帮在发音时的震动,还在妈妈和自己的唇上分别粘上小纸条,观察纸条吹动时的差异……艰难的求学岁月里,左力逐渐能看懂唇语,"看"老师说话,再课后自学,并以高分考入了大学。
成为大学生的左力,选择微笑着去克服一切困难,不仅创造了学习语言的奇迹,而且比一般的同学还要活泼开朗、乐于奉献。不到一年,左力已成为学院的"明星"。他在不少学生组织里担任学生干部,经常与几位外教和留学生朋友聚会,几乎每周都要去临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参加志愿活动,教那里的聋哑儿童开口说话。
他说:"正因为命运,我才懂得人生需要拼搏的道理。"
申泮文:化学家领衔教学"国家队"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执教68年的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2008年伊始又有了新任务:培养一支教学领域的"国家队"。
作为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奠基人之一,申泮文带领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创新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我国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我喜欢'集团军'作战。"作为团队带头人,申泮文院士长期致力于推进教学的传、帮、带,给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把他们推到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如今他的团队中有院士,有长江学者,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先后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不仅如此,长期从事基础化学课教学工作的申泮文院士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本科生讲课。他设计出的新的化学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深受同行赞赏。
"教育不改不行,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危机意识。"在申泮文院士看来,领衔"国家队"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史济怀:五十载坚守三尺讲台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他是一位伴随着中国科技大学创建就开始教学生涯的73岁老人;他是我国最早从事"多复变函数空间理论"研究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的老学者;他是一位即使"官"至大学副校长也未曾离开本科生讲台的老教师;他是一位2001年退休但目前仍然以带病之躯坚持授课的老教授。他就是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的史济怀教授。
"纯粹的老师",是学生们对史济怀的评价。"上课没有讲义,只靠一支粉笔,但即使是最复杂的证明,他都讲得行云流水,让人欲罢不能。"其实,史济怀在课下付出的劳动,学生们可能体会不到。即使是2002年,史济怀因糖尿病引发败血症入院治疗期间,他还在病床上修改学生的博士论文初稿。在科大数学系,一些老教授喜欢叫史济怀"济公",因为他名字中有一"济"字。这既是戏称,也是大家对他的尊敬。"因为史老师是用知识'普渡'众多学生到彼岸的。"
代江生:"羊专家"12年的坚守
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
他是新疆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遗传育种教研室教授,多年在条件艰苦的新疆边境牧场"科技扶贫",积劳成疾,罹患重症肝炎,2008年7月21日去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161团,是一个贫困的边境牧业团场,也是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的"科技扶贫"单位。1996年以来,代江生两次作为特派专家到161团驻点开展"科技扶贫"。
代江生有多次脱产攻读博士的机会,然而,当院里需要教师下基层去做"吃力不讨好"的科技扶贫工作时,代江生两次选择了去基层。
代江生多次主持、参加过教育部和国家级研究课题,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代江生的辛苦工作下,161团的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到1998年,161团肉羊场已经成为农九师的养羊基地。2007年,通过人工授精技术,代江生改良羊3.4万只,为团场增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冯荣传:他的名字永远写在黑板上
安徽省长丰县造甲乡冯巷小学教师
2007年11月15日11点10分,离放学的时间还有5分钟,冯荣传正在黑板上书写最后一行生字,突然,身子一歪,倒在了黑板前。闻讯赶来的同事呼喊着他的名字,然而,已经办好退休手续,再有一个月就要离开讲台的冯荣传再也没有醒来。虽然冯荣传去世好几个月了,但学校办公室的值日黑板上,依然写着他的名字。大家都说:"冯老师这么爱学校,他一定不舍得离开。"
冯荣传爱岗敬业,从教34年来,不管值班与否,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他对待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不仅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为学生补课、刮风下雨背学生过河,还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一批贫困学生完成小学学业。他遗留下来的一本"私账"里,密密麻麻记载了很多笔为学生垫付的学费、书本费等支出,还有几张泛黄发旧的学生家长写的借据,数额最小75元,最大535元,总计3000多元。而2000年之前,冯荣传的收入每月只有三四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