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困境,就像现在的南科大困境一样。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高考制度改革,这些改革的核心或关键就是政府放权,不放权改革是步履维艰的。
当然依靠现在的改革模式想让政府放权是很难的,因为现在的改革模式是行政主导的。所以我们建议教育改革应该让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来主导,这样就会有法律的约束。我们也可以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以及公众参与教改,这需要我们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自身来维护权益。很多权益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你争取来的。目前很多进城务工者或者异地工作者都在为自己的子女拥有平等教育的权利不断地奋斗。我觉得这就是在参与呼吁改革的力量。当然在这样人如此辛苦而且疾呼之下,依然不见动静是社会的悲哀。但是政府部门不推动我们能做的就是大家来积极参与,公开博弈,最后才可能得到一个解决的方案。现在很多部门也已经表态要推动异地高考,但如果政府不放权难度很大。权力与改革相结合我们的改变才可能实现。
《南方都市报》:异地高考及其难以推行的背后,应该是中国教育资源的失衡与公共产品的区域分配不公现状,就目前看来,这种格局的现状是怎样?
李炜光:这么多年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让人产生越来越不公平的感觉,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农村,我们的教育资源一直都是存在着不公平的因素。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是国家分配不公,国家在教育上的财政支持有着很大的不公,特别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还有政策上的不公,我国高考录取是分省、高考还有加分等。再就是各个高校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色彩,本省的招收条件明显地低于招收外省的学生,高考移民也是由于这一而产生的。因此也促成了异地高考的必要性。
就我看到而言,很多河北、山西、河南的高考移民在北京、天津等地参加高考,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我觉得是录取分数的差别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异所造成的。因为那些地区好的教育资源比例很少,相应的录取分数就是上去,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吃地域因素的亏。
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不见得学生的分数就很高,生源就很好,但是他们最终却比一些教育匮乏地区的考生有一个更好的教育归宿。这实际上就是促使高考移民热潮的根因。这就要让我们审视教育管理者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似乎看来目前就是置之不理的态度,任凭高考移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恶化,却迟迟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态度与方案。这实际上也是我们教育资源分配在倒退的表现。
《南方都市报》:突破这一分配不公要从哪里入手?
李炜光:从我国的东西南北差异来看,经济的发展的不均衡就已经决定了教育发展也是会有落差的。从中央的财政转移来看,它把大量的钱给了他获批的985、211这类学校,这样的分配方法本来是想精英化专项培养,却不知不觉中把教育资源不均的鸿沟愈搞愈大。实际上这种985、211的说法本身就体现了很多教育的不均衡。那么那些没有纳入其中的学校由于经费问题,无法改善与发展,所以致使差距只会愈来愈大。就如同我们在体育上面就是个别几项突出,但是整体很薄弱,和世界一流的体育强国有很大的差距。同时我们的教育在这种模式下也是办不出世界一流的学校来的。